若是得不到百姓的信任,国家政权就不会稳固。中国人自古重“信”(诚信、信任);孔子(前551—前479)把它放在了官民关系上,并提到了事关政权稳固与否的高度。其意为:国家或国家的治理者要对百姓讲诚信,不倚仗权势而妄为,以使百姓信任自己,而百姓对自己也因此讲诚信。这是政权建立、坚固的基础和保障。它也是“民惟邦本”思想的引申表达。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信”的基本含义是恪守信诺、诚实不欺。“信”是为人立身需要遵守的基本道德。守信必须符合道义的原则,如果信约有悖于道义,则不能盲目追求信诺的履行。儒家特别强调两个领域内的“信”:其一,是执政者应信守对百姓…
崇尚诚信,谋求和睦。语出《礼记·礼运》。它是战国至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所描述的“大同”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儒家认为最理想的社会应当是,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应彼此信任合作,和睦相处。后“…
通过让人搬动大木头(兑现赏金)来树立威信。据《史记》记载,商鞅(前390?—前338)变法之前,为了取信于民,命人在都城集市南门立一根三丈长的大木头,宣布无论是谁,只要把木头搬到集市北门,就会得到丰厚的赏金。…
修撰文辞,确立诚信。“修”指修撰、修饰,也有人认为指内心的修养省察。“辞”指言辞、文辞,是所说的话语;也有人认为指文治教化。“立”,建立,确立。“诚”是诚信,包含文辞真实、内容信实、感情诚挚、恭敬守信等…
说话一定要有诚信,做事一定要果断。语出《墨子》与《论语》。墨家与儒家都赞成一个人说话应讲诚信,做事应当果敢,言行必须一致。但是孔子(前551—前479)与孟子(前372?—前289)对“言必信,行必果”提出了更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