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一定要有诚信,做事一定要果断。语出《墨子》与《论语》。墨家与儒家都赞成一个人说话应讲诚信,做事应当果敢,言行必须一致。但是孔子(前551—前479)与孟子(前372?—前289)对“言必信,行必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统治者需要言而有信、取信于民,才能得到百姓拥戴,百姓才敢于说出真话。但在现实中不可以一味固守“言必信,行必果”,而应当遵从道义的需要,在符合道义的前提下权衡利弊,根据具体情况而作适当变通。后世在运用这一术语时,多强调一个人应当讲诚信,做事果断,能兑现承诺并且言行一致。
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 (说出的话一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断,使说的和做的能够像符节一样吻合,说出的话没有一句不去落实的。)
言必信,行必果,硁(kēnɡ)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说话一定守信,行动一定果断,这是固执而不知变通的一般人!但也可以算得上次一等的士了。)
“信”的基本含义是恪守信诺、诚实不欺。“信”是为人立身需要遵守的基本道德。守信必须符合道义的原则,如果信约有悖于道义,则不能盲目追求信诺的履行。儒家特别强调两个领域内的“信”:其一,是执政者应信守对百姓…
通过让人搬动大木头(兑现赏金)来树立威信。据《史记》记载,商鞅(前390?—前338)变法之前,为了取信于民,命人在都城集市南门立一根三丈长的大木头,宣布无论是谁,只要把木头搬到集市北门,就会得到丰厚的赏金。…
崇尚诚信,谋求和睦。语出《礼记·礼运》。它是战国至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所描述的“大同”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儒家认为最理想的社会应当是,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应彼此信任合作,和睦相处。后“…
修撰文辞,确立诚信。“修”指修撰、修饰,也有人认为指内心的修养省察。“辞”指言辞、文辞,是所说的话语;也有人认为指文治教化。“立”,建立,确立。“诚”是诚信,包含文辞真实、内容信实、感情诚挚、恭敬守信等…
若是得不到百姓的信任,国家政权就不会稳固。中国人自古重“信”(诚信、信任);孔子(前551—前479)把它放在了官民关系上,并提到了事关政权稳固与否的高度。其意为:国家或国家的治理者要对百姓讲诚信,不倚仗权势…
可信的话并不漂亮,漂亮的话多不可信。老子鉴于当时社会风气与文风的浮华不实,倡导返朴归真与自然平淡的生活方式和文学风格。魏晋时代,文人崇尚自然素朴,反对虚浮华丽的创作风气,出现了像陶渊明(365或372或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