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撰文辞,确立诚信。“修”指修撰、修饰,也有人认为指内心的修养省察。“辞”指言辞、文辞,是所说的话语;也有人认为指文治教化。“立”,建立,确立。“诚”是诚信,包含文辞真实、内容信实、感情诚挚、恭敬守信等多重含义。因文字训诂的不同及对“修辞”、“立诚”二者关系的认识不同,对“修辞立诚”的含义主要有两种理解:其一,整顿礼乐法度,确立诚信。意思是治国者要以诚信之心撰写文辞,将自己的治国原则和规范注入其中;通过文辞的表达、传播,使这种原则和规范在民众中得以确立,并内化为人们的诚信品格。“立诚”是“修辞”的出发点,也是“修辞”的最终归宿。其二,撰写文章要表达作者真实的思想情感,不可浮文虚饰。儒家认为,文辞是传达思想感情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的差异,必然最终表现为文章的优劣。无论作何解释,“修辞立诚”都反映出中国人对于名实相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等诚实、诚信品格的崇尚。
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君子要不断增进美德, 修成功业。为人忠实守信, 可以增进美德。修撰文辞,确立诚信,可以积累功业。)
真实无妄。“诚”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儒家认为,“诚”是“天道”或“天理”的本质,是万物得以存在的根据。同时,“诚”也是道德的本原和基础,一切道德的行为必须建立在内心真实无妄之上,否则便是虚妄,《中…
“信”的基本含义是恪守信诺、诚实不欺。“信”是为人立身需要遵守的基本道德。守信必须符合道义的原则,如果信约有悖于道义,则不能盲目追求信诺的履行。儒家特别强调两个领域内的“信”:其一,是执政者应信守对百姓…
崇尚诚信,谋求和睦。语出《礼记·礼运》。它是战国至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所描述的“大同”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儒家认为最理想的社会应当是,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应彼此信任合作,和睦相处。后“…
通过让人搬动大木头(兑现赏金)来树立威信。据《史记》记载,商鞅(前390?—前338)变法之前,为了取信于民,命人在都城集市南门立一根三丈长的大木头,宣布无论是谁,只要把木头搬到集市北门,就会得到丰厚的赏金。…
文辞要切实简要地传达文章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或主要内容。“体要”,体现精要。源于《尚书》,原指政令、法规的文辞应体现精要或切实简要,刘勰(465?—520?或532?)将它引入文学批评,强调文辞须切实精当,体现文…
调理财富,端正言辞。古人认为这是权力的两大基本职能。“理财”意为使财富的调配合理有序;“正辞”意为使官方的话语合乎礼法,进而使民众的言行也合乎礼法。财富分配合理了,言行合乎礼法了,整个国家和社会也就呈现…
若是得不到百姓的信任,国家政权就不会稳固。中国人自古重“信”(诚信、信任);孔子(前551—前479)把它放在了官民关系上,并提到了事关政权稳固与否的高度。其意为:国家或国家的治理者要对百姓讲诚信,不倚仗权势…
说话一定要有诚信,做事一定要果断。语出《墨子》与《论语》。墨家与儒家都赞成一个人说话应讲诚信,做事应当果敢,言行必须一致。但是孔子(前551—前479)与孟子(前372?—前289)对“言必信,行必果”提出了更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