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身体结构、情感、伦理等符合天的结构与秩序。“人副天数”之说是由董仲舒(前179-前104)提出的。他认为,天地万物及其运行有其自身的结构和秩序。而人的身体、情感、思虑以及行事、伦理,都与天地的结构与秩序相合,特别在数量上有某种对应关系。根据“人副天数”之说,人不过是天的一个副本。这一思想构成了天人之间相互感应、作用的基础。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zàng),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乐, 副阴阳也;心有计虑,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此皆暗肤著身,与人俱生,比而偶之弇(yǎn)合。于其可数也,副数;不可数者,副类。皆当同而副天一也。
(天以一年的数目,成就人的身体,因此小的骨节有366个,符合一年的天数;大的骨节有12个,符合一年的月数;体内有五脏,符合五行的数目;外部有四肢,符合四季的数目;眼睛一时张视一时闭合,符合昼夜之象;性格一时刚强一时柔和,符合冬夏之象;情绪一时悲哀一时喜乐,符合阴阳之象;心中有算计思虑,符合天地的规则;行事有伦理,符合天地的秩序。这些都暗暗附着在人身上,人一出生就具备,与天地的数目匹配相合。对于可以计数的,人身符合天之数。对于不可计数的,人身符合天的类目。就它们符合于天的法则这一相同点而言都是一致的。)
“人”字自创生时起,即被注入了中华人文精神。字形上像人侧身垂手侍立,含谦逊之意。因为人懂得思考,明白个体力量的不足,需要与他人合作。古代思想家认为,人是与天、地并立的生命存在(合称“三才”),人是天地的…
“天”是中国古代思想中具有神圣性和终极意义的一个概念。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指自然意义上的天空或人世之外的整个自然界,其运行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和秩序;其二,指主宰万物的具有人格意志的神灵;其三,指万…
天与人之间相互感应。“天人感应”之说是董仲舒(前179-前104)明确提出的。他继承了前人的思想,认为同类事物之间可以相互感应。而人作为天的副本,彼此之间也存在着感应。天的变化会影响人和人事,而人的言行、人事…
一种认为天地人相通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这种世界观旨在强调天地和人之间的整体性和内在联系,突出了天对于人或人事的根源性意义,表现了人在与天的联系中寻求生命、秩序与价值基础的努力。“天人合一”在历史上有不同…
一种认为天与人相分别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此说最初由荀子(前313 ?— 前238)所提出,他反对将人世的道德、秩序的来源或依据寄托于天。荀子认为,天与人各有其职分,不应混淆。天地日月的运行、寒暑水旱的出现,都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