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认为天地人相通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这种世界观旨在强调天地和人之间的整体性和内在联系,突出了天对于人或人事的根源性意义,表现了人在与天的联系中寻求生命、秩序与价值基础的努力。“天人合一”在历史上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如天人同类、同气或者同理等。如孟子(前372 ?— 前289)认为通过心的反思可以知性、知天,强调心、性和天之间的统一。宋儒寻求天理、人性和人心之间的相通。老子则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根据对天和人理解的不同,“天人合一”也会具有不同的意义。
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 (儒者则由明察人伦而通达天理之诚,由通达天理之诚而洞明世事,因此天与人相合为一,通过学习而可以成为圣人,把握天理而不曾遗失对人伦的洞察。)
“天”是中国古代思想中具有神圣性和终极意义的一个概念。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指自然意义上的天空或人世之外的整个自然界,其运行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和秩序;其二,指主宰万物的具有人格意志的神灵;其三,指万…
“人”字自创生时起,即被注入了中华人文精神。字形上像人侧身垂手侍立,含谦逊之意。因为人懂得思考,明白个体力量的不足,需要与他人合作。古代思想家认为,人是与天、地并立的生命存在(合称“三才”),人是天地的…
一种认为天与人相分别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此说最初由荀子(前313 ?— 前238)所提出,他反对将人世的道德、秩序的来源或依据寄托于天。荀子认为,天与人各有其职分,不应混淆。天地日月的运行、寒暑水旱的出现,都属…
天地万物的存在与变化所遵循的基本法则(与“人道”相对)。古人对“天道”的理解并不相同:其一,认为“天道”尤其是与日月星辰运行有关的天象暗示或决定着人事的吉凶成败。古代有专门的职官负责通过对天象的观察来推…
天地万物与人类社会所遵循的普遍法则。宋明儒者认为,“天”的本质意义就是“天理”,并将“天理”作为具有终极意义的最高范畴。“天理”是事物的本体或本原,决定着人与事物的本性,是自然法则与人伦道德的依据。“天…
天与人之间相互感应。“天人感应”之说是董仲舒(前179-前104)明确提出的。他继承了前人的思想,认为同类事物之间可以相互感应。而人作为天的副本,彼此之间也存在着感应。天的变化会影响人和人事,而人的言行、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