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多指天子统治范围的全部土地及统治权。古人认为,大夫的统治范围是“家”,诸侯的统治范围是“国”,天子的统治范围是“天下”。“天下”字面义是“普天之下”,实质指天子统治或名义之下的“家国”统合体所覆盖的全…
天地万物的存在与变化所遵循的基本法则(与“人道”相对)。古人对“天道”的理解并不相同:其一,认为“天道”尤其是与日月星辰运行有关的天象暗示或决定着人事的吉凶成败。古代有专门的职官负责通过对天象的观察来推…
天地万物与人类社会所遵循的普遍法则。宋明儒者认为,“天”的本质意义就是“天理”,并将“天理”作为具有终极意义的最高范畴。“天理”是事物的本体或本原,决定着人与事物的本性,是自然法则与人伦道德的依据。“天…
天的命令与赐予。“天命”主要包含三种不同含义:其一,指天对于人事的命令。命令的内容最初集中于王权的更替,即上天授命有德者征讨并取代失德之君,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福禄。其二,指命运,具有不可抗拒之义,标志…
天体、天气的运行变化及其规则。出自《周易》。日月星辰的运行、四季昼夜的交替、寒暑风雨的变化,都呈现出某种恒常的法则,这即是“天文”。古人认为,人伦生活与天地万物遵循着相通的法则。因此,人们可以通过对“天…
天地万物自然发出的声音。庄子(前369 ?— 前286)将声音分为“人籁”、“地籁”和“天籁”三种。“人籁”是人吹奏竹箫所发出的声音;“地籁”是风吹过大地上的孔洞所发出的声音;“天籁”并非是有别于二者的另一种声…
一种认为天地人相通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这种世界观旨在强调天地和人之间的整体性和内在联系,突出了天对于人或人事的根源性意义,表现了人在与天的联系中寻求生命、秩序与价值基础的努力。“天人合一”在历史上有不同…
一种认为天与人相分别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此说最初由荀子(前313 ?— 前238)所提出,他反对将人世的道德、秩序的来源或依据寄托于天。荀子认为,天与人各有其职分,不应混淆。天地日月的运行、寒暑水旱的出现,都属…
天与人之间相互感应。“天人感应”之说是董仲舒(前179-前104)明确提出的。他继承了前人的思想,认为同类事物之间可以相互感应。而人作为天的副本,彼此之间也存在着感应。天的变化会影响人和人事,而人的言行、人事…
顺应上天的旨意和民众的意愿。“天”即“天命”,指上天旨意。古人认为,有德行的人秉承上天意志而确立政权,成为君主,故称为“天命”。“人”指人心、民意。它与西方“君权神授”思想相似,但它还强调人心、民意,体…
乐于顺从天道并知晓命运的分限。出自《周易·系辞上》。天道规定了人事的法则,命运界定了人力的限度。这些都是人不能改易的,人应该知晓并坦然面对。同时,人在天、命的规范与限度内,又可以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修养…
天地的规则与秩序。据《左传》的记载,郑国子产(?—前522)提出了“天经地义”之说,以解释礼的本质及依据。在子产看来,天地的运行遵循着恒常的规则,并呈现出稳定的秩序,具有最高的合理性。人应效法于天地,符合…
人的身体结构、情感、伦理等符合天的结构与秩序。“人副天数”之说是由董仲舒(前179-前104)提出的。他认为,天地万物及其运行有其自身的结构和秩序。而人的身体、情感、思虑以及行事、伦理,都与天地的结构与秩序相…
民众将粮食看作天大的事情。“食”即粮食,泛指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基本资源或物质条件;“天”比喻最重要的事物或主宰一切的根本因素。古人认为,治国者不仅要知道百姓是君主的“天”、国家的“本”,而且要知道百姓的…
“天时”本指作战时的有利气候,泛指时间上的各种有利条件,包括天气、时机、机遇等;“地利”本指作战时的有利地形,泛指空间上的各种有利条件,包括地形、地势、区位等;“人和”本指得到人们拥护,上下同心, 团结…
古人所讨论的“性”,主要指“人性”。“性”的概念包含两个要点:其一,是事物天生所具有的属性,非后天人为;其二,是某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属性,非某些个体所特有。据此而言,“人性”观念也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其一,…
“神”有四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指具有人格意义的神灵,具有超越于人力的能力。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等自然事物皆有其神灵,人死后的灵魂也可以成为神灵。其二,指人的精神、心神。道教认为“神”是人的生命的主宰,…
主要含义有二:其一,上古传说中指主宰宇宙万事万物的最高天神。也叫“天帝”。商周时期,巫是联通人与上帝的媒介,巫通过卜筮向上帝请示,传达上帝的旨意。其二,指帝国或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即帝王、君主,包括远古或…
事物的本来状态,旨在与“人为”的意义相区别。哲学意义上的“自然”的概念,与常识性的“自然界”的概念不同。在日常语义中,“自然界”指人与社会之外的物质世界,这一领域是不受人为干扰的。但从哲学层面来看,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