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义为缺失,指事物没有恒常不变的本质或事物虚妄不实。独立持存的本质,被称为“自性”(svabhāva)。佛教否认这种本质的存在,而认为一切世间现象都是因缘条件的聚散,“自性”仅仅是概念思维对现象世界的固化。“…
烦恼痛苦。佛教的“苦”所涉甚广:既指具体事件中感受到的身心痛苦,也指喜乐衰坏之苦以及一切无常迁流之苦,合称“三苦”(即“苦苦”“坏苦”“行苦”)。对于“苦”的理解是实践佛教教义的出发点:只有认识到生命是…
方式、方法。"方便"常与"善巧"(kauśalya)连用,指佛陀或菩萨为了教化众生应机说教,使用巧妙的语汇和叙事手法,令不同背景的听众都能理解并领会言外之奥义。“方便”概念是大乘佛教的一个关键,强调包括佛陀言教在…
梵文pratītyasamutpāda的意译。“缘起”就是“依缘(一定的条件)而起(发生)”。意思是一切事物、现象乃至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因缘和合体,都处于相续不断的因缘关系中,依一定条件而有生灭变化。“缘起”是佛教思…
梵文prajñā的音译(或译为“波若”)。意为“智慧”,指能洞见一切事物本性、认识万物真相的最高的智慧。佛教认为,“般若”是超越一切世俗认识的特殊智慧,是觉悟得道、修成佛或菩萨的所有修行方法的指南或根本。然…
一切众生在生死交替中如车轮转动不停。“轮回”思想假设灵魂不随肉体的坏灭而消灭,因而会在死生交替中反复受身、无有始终。在佛教产生之前的印度,轮回已是一种流行观念。由于轮回个体必须被动消受前世行为的后果,轮…
没有真实存在的自我。佛教认为所谓的轮回主体并不真实存在,故称“无我”。无我的理念最初针对主流的婆罗门教思想,该教派认为在变幻复杂的个体经验之下,有一个恒常不变的自我。佛教则提出,所谓的“我”仅仅是诸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