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303—361,一作307—365,又作321—379)的“别称”。“圣”指神圣,中国古代往往将精通某门技艺或在某一方面造诣达到极深之人尊称为“圣”,以此肯定和称赞一个人的卓越成就、杰出地位和深远影响。“书圣”一词,既强调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高超,也称赞了王羲之道德人格的高尚。王羲之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兼善隶、草、楷、行各体,摆脱了汉魏书风,自成一家。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因梁武帝萧衍(464—549)、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宋太宗赵光义(939—997)等帝王的大力推崇,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大规模学习王羲之书法的高潮,由此树立了王羲之千古“书圣”的美名。
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王羲之的书法,体势雄浑飘逸,好像是蛟龙跃进天宫大门,猛虎卧在皇宫楼阁,[可谓达到极致,]所以历朝历代都将其视为珍品,作为永远的典范。)
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
(仔细考察古今书法,对前人的作品透彻精研,所写书法全都尽善尽美,古今只有王羲之一个人啊!)
指通过书法创作追求身心合一进而体悟宇宙与生命真谛的艺术境界。受孔子(前551—前479)“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思想影响,尤其是庄子(前369?—前286)“技进乎道”的美学精神导引,书家对书法有更高的…
汉字发展演变中的一种书体。亦称“正书”“真书”“正楷”。为了减少汉隶的波磔流转,端正草书的散漫无则,方便书写和辨识,书家在隶书的基础上更趋简化,横平竖直,逐渐演化出楷书。楷书笔画平整,结体方正,富有法度…
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书法艺术形态。它保留了隶书的基本结构,以自然连笔、书写流畅便捷、容易辨识为主要特征。一般认为行书起源于东汉刘德升,盛行于魏晋。行书有“行进”和“行云流水”的意思,它没有固定的形态…
中国书法的不同风格流派。宋代欧阳修(1007—1072)、赵孟坚(1199—1267),清代陈弈禧(1648—1709)、何焯(1661—1722)等人对南北书风之不同曾有过探讨,清代阮元(1764—1849)的《南北书派论》对此问题有更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