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库

TERMBASES

分类:
专辑:第七辑 | 学科:文艺

楷书(

汉字发展演变中的一种书体。亦称“正书”“真书”“正楷”。为了减少汉隶的波磔流转,端正草书的散漫无方便书写,书家在隶书的基础上更趋简化,横平竖直,逐渐演化出楷书楷书笔画平整,结体方正,富有度,可作楷模,名“楷书”。它始自汉末,经魏晋期的探索,到唐代熟定型,通用至今,长盛不衰。按照期划楷书为魏碑唐楷。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期流行的,由隶书楷书发展的过渡书体。唐楷是指唐代逐渐熟的楷书。这个期名家辈出,唐初的虞世南(558—638)、欧阳询(557—641)、褚遂良(596—658 或659),中唐的颜真卿(708—784),晚唐的柳公权(778—865)等,皆是楷书大家,作品为后世所重,奉为字楷模。

引例
1

在汉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所谓楷者,今之正书是也。既便之,世遂行焉。 (东汉建初间有一位叫王次仲的,开始变化隶书来写作楷书。当楷书就是今天所说的正书。们觉得它书写方便,于是就推行开了。)

引例
2

[李充]善楷书,妙参钟、索,世咸重之。 (李充善于写楷书,他妙悟参透了钟繇(yóu)、索靖的书真谛,世都推重李充的书。)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