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书法艺术形态。它保留了隶书的基本结构,以自然连笔、书写流畅便捷、容易辨识为主要特征。一般认为行书起源于东汉刘德升,盛行于魏晋。行书有“行进”和“行云流水”的意思,它没有固定的形态和写法,不属于一种独立的字体,适合于任何书写工具,不同人的书写各有特色。东晋王羲之(303—361,一作307—365,又作321—379)的《兰亭集序》、颜真卿(708—784)的《祭侄季明文稿》、苏轼(1037—1101)的《寒食诗帖》是三大行书法帖典范,风格鲜明,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行书者,后汉颍川刘德升所作也。即正书之小伪(é),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
(行书,是后汉颍川郡的刘德升创造的书写方法。也就是对楷书稍加改变,致力于简单方便,时不时像流水一样行进,所以叫做“行书”。)
所谓“行”者,即真书之少纵略,后简易相间而行,如云行水流,秾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
(所谓行书,就是在楷书基础上稍稍自由简略一些,其后简省笔画,不时出现连笔而行,如行云流水一样,笔道粗细相间。它既不是楷书也不是草书,字形既不方也不圆,是楷书和隶书基础上的一种快捷书体。)
指通过书法创作追求身心合一进而体悟宇宙与生命真谛的艺术境界。受孔子(前551—前479)“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思想影响,尤其是庄子(前369?—前286)“技进乎道”的美学精神导引,书家对书法有更高的…
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303—361,一作307—365,又作321—379)的“别称”。“圣”指神圣,中国古代往往将精通某门技艺或在某一方面造诣达到极深之人尊称为“圣”,以此肯定和称赞一个人的卓越成就、杰出地位和深…
中国书法的不同风格流派。宋代欧阳修(1007—1072)、赵孟坚(1199—1267),清代陈弈禧(1648—1709)、何焯(1661—1722)等人对南北书风之不同曾有过探讨,清代阮元(1764—1849)的《南北书派论》对此问题有更为明…
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特殊书体。又称“鸟虫书”“鸟虫篆”。是篆书的一种变体。因其形态取象于鸟虫之形,故得名。虫书大多铸造或镌刻在兵器、钟鼎上,如湖北宜昌附近出土的越王勾践剑,上面的八字铭文就是鸟虫书。秦…
汉字发展演变中的一种书体。与“小篆”相对。有广狭两方面含义:狭义专指籀文(先秦刻石书体),以战国时的秦国石鼓文为其典型代表,其特点是笔画凝重,构形多重叠,比金文更为规范、严正;广义指“书同文”之前包括金…
由大篆改造而成的一种字体。秦始皇(前259-前210)统一中国后,令丞相李斯(?-前208)等对大篆进行简化,将小篆颁布为官定标准字体。小篆使用圆润整齐的线条,减少了异体字,便于书写和认读,汉代为隶书所取代。小篆…
汉字发展演变中的一种书体。亦称“隶字”“古书”。隶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在笔画方面,它改篆书的圆转为方折;在结体方面,其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相传为秦时小吏程邈…
汉字发展演变中的一种书体。亦称“正书”“真书”“正楷”。为了减少汉隶的波磔流转,端正草书的散漫无则,方便书写和辨识,书家在隶书的基础上更趋简化,横平竖直,逐渐演化出楷书。楷书笔画平整,结体方正,富有法度…
汉字发展演变中的一种书体。按发展历程可分为草隶、章草、今草、狂草等阶段。它始于汉代,主要是为了书写便捷,提高效率,当时通行的是草隶,后书家损益笔法,逐渐发展为章草。传至汉末,相传张芝(?—约192?)摆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