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库

TERMBASES

分类:
学科:文艺 | 专辑:第六辑

行书(

介于草书楷书之间的一种书艺术形态。它保留了隶书的基本结构,以自然连笔、书写流畅便捷、容易辨为主要特征。一般认为行书起源于东汉刘德升,盛行于魏晋。行书有“行进”“行云流水”的意思,它没有固定的形态,不属于一种独立的字体,适合于任何书写工具,不同的书写各有特。东晋王羲之(303—361,一作307—365,又作321—379)的《兰亭集序》、颜真卿(708—784)的《祭侄季明文稿》、苏轼(1037—1101)的《寒食诗帖》是三大行书帖典范,风鲜明,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引例
1

行书者,后汉颍川刘德升所作也。即正书之小(é),务从简易,相间流行,谓之“行书”。 行书,是后汉颍川郡的刘德升创造的书写方。也就是对楷书稍加改变,致于简单方便像流水一样行进,所以叫做“行书”。)

引例
2

所谓“行”者,即真书之少纵略,后简易相间而行,如云行水流,秾纤间出。非真非草,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 (所谓行书,就是在楷书基础上稍稍自由简略一些,其后简省笔画,不出现连笔而行,如行云流水一样,笔道粗细相间。它既不是楷书也不是草书,字形既不方也不圆,是楷书隶书基础上的一种快捷书体。)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