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于清末同治(1862—1874)、光绪(1875—1908)年间,延续于民国初年的诗歌流派,因同治、光绪年号而得名。主要诗人有陈三立(1852—1937)、沈曾(zēng)植(1850—1922)、陈衍(1856—1937)、郑孝胥(1860—1938)等。他们推崇宋人诗歌,主张“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一,将言志、缘情、学问、修养相结合,多以议论入诗,重锤炼之功,风格雄健瘦硬,标举所谓“荒寒之路”。因地域和风格的不同,同光体又有闽派、浙派、江西派之分。
同光体者,苏戡与余戏称同光以来诗人不墨守盛唐者。
(所谓同光体,是郑孝胥和我用来戏称同治、光绪以来写诗不遵守盛唐风格的诗人的用语。)
往余在京华,郑君过我邸。告言子沈子,诗亦同光体。杂然见赠答,色味若粢醍(tǐ)。
(过去我在京城的时候,郑孝胥来到我的住处。他告诉我沈子写的诗,与我同为同光体。我们互相赠答的多篇作品,色泽味道至今仍似浅红色的清酒。)
主要指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501 — 531)《文选》中所收汉魏以来的五言古诗。但这一概念后来超越了单纯的诗歌体式而兼具时代特征与诗歌风格等含义。在体式上 ,“选体”是与乐府、歌行、律绝并列的概念,在古人眼光中 …
指三国曹魏后期的文学风格。因始于魏齐王曹芳(232—274) 正始(240—249 )年间,故名。这一时期的政治现实极其严酷,正始文人因此以哲学眼光来看待、思考更为广阔的人生和宇宙问题。深刻的理 性思考和强烈的人生悲…
西晋初年和中期大约三十多年时间里的诗歌风格,指晋武帝(236 - 290)太康(280 — 289)年间以左思(250 ?— 305 ?)、潘岳(247 — 300)、陆机(261 — 303)等人为代表的诗体。与建安时代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诗…
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483—493 年)出现的、以讲求声韵对偶为主要特征的诗歌风格。也称“新体诗”(与汉魏以来的“古体诗”相对而言)。 代表人物是谢朓(tiǎo,464 — 499)、沈约(441 — 513)和王融(467 — 493…
北宋初年出现的以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为主要特征的诗歌流派。 宋初,杨亿(974 — 1020)、刘筠(970 — 1030)、钱惟演 (977 — 1034)等人聚集在皇帝藏书的秘阁(“西昆”代指皇帝藏书的地方),编纂历代君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