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库

TERMBASES

分类:
专辑:第七辑 | 学科:文艺

同光体(

于清末同治(1862—1874)、光绪(1875—1908)间,延续于民国初的诗歌流派,同治、光绪而得名。主要诗有陈三立(1852—1937)、沈曾(zēng)植(1850—1922)、陈衍(1856—1937)、郑胥(1860—1938)等。他们推崇宋诗歌,主张“学之诗”与“诗之诗”合一,将志、缘情、学问、修养相结合,多以议论入诗,重锤炼之功,风雄健瘦硬,标举所谓“荒寒之路”。地域的不同,同光体又有闽派、浙派、江西派之

引例
1

同光体者,苏戡与余戏称同光以来诗不墨守盛唐者。 (所谓同光体,是郑我用来戏称同治、光绪以来写诗不遵守盛唐风的诗的用语。)

引例
2

往余在京华,郑君过我邸。告子沈子,诗亦同光体。杂然见赠答,味若粢醍(tǐ)。 (过去我在京城的候,郑胥来到我的住处。他告诉我沈子写的诗,与我同为同光体。我们互相赠答的多篇作品,泽味道至今仍似浅红的清酒。)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