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文艺作品品味的雅正与通俗、高尚与低俗。是文艺批评中评论作品品味高下的一对范畴。“雅”指作品的品味高雅正统,符合主流的意识形态;“俗”多指流行于大众与民间的世俗审美标准。从文艺创作上说,高雅文艺优美精良,但人工雕琢的痕迹较重;而通俗文艺源自民间,自然清新,质朴粗放。唐以后,不少文人从通俗文艺中汲取养分,通俗文艺逐渐增多,丰富了社会文艺生活,推动了文艺形态的丰富和发展。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孔子说:“我厌恶用紫色取代红色,厌恶用郑国的音乐扰乱雅正的音乐,憎恶伶牙俐齿而使国家倾覆的人。”)
是以绘事图色,文辞尽情,色糅而犬马殊形,情交而雅俗异势。
(因此绘画要讲究色彩,写文章要尽力表现思想感情。调配不同的色彩,所画出的狗和马形状才有区别;思想感情有了交错融合,文章的雅俗才显出不同的体势。)
指文章典范雅正。最初指写文章要有经典依据,文章的思想内容应纯正高尚,以经典文献特别是儒家的义理规章作为审美规范,后侧重指文章的文辞和风格高雅优美而不浅俗艳浮。其后,“典雅”这一术语又逐步融入道家自然恬淡…
典雅纯正的音乐。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举行朝贺、宫廷宴享及其他重大庆典活动时所用的音乐。“雅乐”多歌颂朝廷功德,音乐中正平和,歌词典雅纯正,其奏唱、伴舞都有明确的礼仪规范。历代朝廷都将雅乐作为推行教…
原为中国古代音乐概念。主要含义有二:其一,指儒家与官方倡导的典雅、纯正的音乐;有时也指五正声,即宫、商、角、徵、羽五音。其二,因儒家认为《诗经》的音乐体制与思想内容最为纯正典雅,是“正声”的典范,故后世…
指与“雅乐”相对的民间通俗音乐。原指春秋战国时期郑、卫地区的音乐,又称“郑卫之音”。较之雅乐的庄重、大气、规范,郑声曲调自由、富于形式变化,歌词内容多写男女之情。孔子(前551—前479)认为这些作品放纵个人…
指社会生活与文学艺术等领域以邪乱正、真伪混淆的现象。朱指红色,古人认为是正色,而紫色则看作杂色,“夺”是胜过的意思。孔子(前551 — 前479)对于在春秋时期出现邪正不分、淫靡的音乐取代雅正音乐的现象十分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