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歌创作中不假雕饰地呈现自然万物之美和人的真情实感。“英旨”本义是美好的滋味,用为文学术语,指诗歌美妙的内容和意境。南朝钟嵘(?—518?)在《诗品序》中,要求诗人用自己的语言直接抒写思想感情,反对借用前人的诗句来吟咏自己的情志,批评五言诗创作中过度讲究辞藻和声律,认为符合“自然英旨”的创作才是最为珍贵的诗歌作品。后世文论中的“自然”“天真”等词传承了上述内涵。
近任昉、王元长等,词不贵奇,竞须新事,尔来作者,寖(jìn) 以成俗。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拘挛补衲,蠹文已甚。但自然英旨,罕值其人。
(近来的文人任昉、王融等,不注重语言创新,争相使用各种无人用过的典故,此后的作者逐渐形成了这样的习惯。于是没有不用典故的句子,没有无来历的字词;典故与自己的文字勉强牵合拼贴,对作品破坏严重。几乎很少有诗人能够写出不假雕饰地呈现自然美和真情实感的作品。)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你给我看的信和诗赋杂文,我阅读得很熟了。大致都像飘动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本来没有固定的形态,经常行进在应当行进的地方,经常停止于不得不停止的地方,文章条理自然,姿态多变而不受拘束。)
事物的本来状态,旨在与“人为”的意义相区别。哲学意义上的“自然”的概念,与常识性的“自然界”的概念不同。在日常语义中,“自然界”指人与社会之外的物质世界,这一领域是不受人为干扰的。但从哲学层面来看,人与…
诗歌中能够使欣赏者反复回味的意蕴,实即诗歌美感。南朝诗论家钟嵘(?— 518 ?)在《诗品》中提出,五言诗歌创作应重视内容与形式的配合,使欣赏者在品读中产生无穷的回味。后来“滋味”也指从事文艺创作时的一种趣…
诗人即兴而感,直接抒写。这是南朝钟嵘(?—518?)《诗品》中针对诗歌过多使用典故的现象提出的创作主张,他汲取了道家的自然思想,通过考察前人的优秀诗篇,提炼出一种新的诗歌创作方式——“直寻”,即直接描写所…
指立意新颖、情感真挚、物象鲜明而语言清新美妙的诗句。“清”主 要针对堆砌辞藻和典故而言,不仅指词句清新自然,还指格调高雅而意境 淡远;“丽”指的也不是词语本身的华丽,而是指尽脱俗气,物象鲜明而有真情。作为…
美丽的荷花从水中生长出来。形容清新、淡雅、自然之美,与“错彩镂金”的修饰之美构成对比。魏晋六朝时崇尚自然,与这种审美理想一致,在艺术创作方面,人们欣赏像“芙蓉出水”一般的天然清新的风格,注重主观意趣的自…
指书法、诗歌、文章等艺术作品的风格天然浑成、淡泊随意,而意蕴简古高远。“萧散”指自然闲适,没有刻意繁琐的修饰,不拘泥于法度规则。作为文艺批评术语,由宋代苏轼(1037—1101)提出,对明清时期的文艺创作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