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诗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文本形象之外的第二艺术形象,是读者经联想产生的精神意象。前一个“象”“景”指诗歌作品中直接描写的物象和景象,后一个“象”“景”则是指由此引发读者多方面联想所营造出的新的意象和意境。由道家与《周易》关于“言”(语言)、“意”(思想或意义)、“象”(象征某种深意的具体形象)三者关系的学说发展而来。魏晋至唐代的诗学倡导“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旨在追求文本之外的精神蕴涵和意象之美。这一术语同时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趣味与审美境界。
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
(诗歌所描写的景致,犹如蓝田蕴藏着美玉,玉的烟气在温暖的阳光中若隐若现,可以远远望见,但是不能就近清楚地观察。通过欣赏诗歌景象而产生的之外的景象,岂可容易表达出来呀!)
盖诗之所以为诗者,其神在象外,其象在言外,其言在意外。
(大概诗之所以成为诗,就在于神韵在物象之外,物象在语言之外,语言在意义之外。)
文学作品中能够生发深远意旨和审美情境的物象,是创作者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象完美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兴”指作者偶然生发的创作冲动,“象”则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所借助的外在的具体物象。“兴象”是唐代诗论家殷…
文学作品中表达作者主观情感和独特意境的典型物象。“意”指作者的思想情感;“象”是外在的具体物象,是寄寓了作者思想情感的艺术形象。在文学创作中,“意象”多指取自大自然中能够寄托情思的物象。“意象”强调文学…
原是自然界中景色物候的总称,也指某个时期社会的总体精神风貌。“气象”兼指气概、气势和景色、景物两方面而言。具体到艺术领域,指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与气概,内涵偏重于宏伟壮大,多用“雄浑”“浑厚”“峥嵘”…
指文学作品中摹写景物与抒发情感的相互依存和有机融合。“情”指作者内心的情感,“景”为外界景物。情景理论强调二者的交融,情无景不立,景无情不美。是宋代以后出现的文学术语,相对于早期的情物观念,情景理论更加…
指文艺作品所描绘的景象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高度融合而形成的审美境界。“境”本指疆界、边界,汉末魏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认为现实世界皆为空幻,唯有心灵感知才是真实的存在,“境”被认为是人的心灵感知所能达到的界…
指诗人在诗歌创作中,选取最能表达内心情感的物象并构思符合诗人自己的审美感受的意境。由唐代诗僧皎然(720—796?) 在《诗式》中提出。皎然在总结六朝至中唐诗人的创作经验与方式时提出,作诗的时候,要精于构思,立…
诗文中的审美意境往往在物象之外,需要鉴赏者领悟其中的精神之美。“境”指作品所创造的审美意境,“象”是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具体物象。诗歌由语言文字写成,所描写的都是一个个物象,在这些具体的物象之外,能够形成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