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指由外物触发内心情感而产生的审美感受和心理状态。作为美学范畴的“兴”接受了“兴观群怨”之“兴(譬喻)”与“赋比兴”之“兴(六义之一)”的双重影响而兼有两者的含义。从欣赏的角度来看,孔子(前551—前47…
可见而不具有形体的物象或图形。“象”大致包含四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指“道”的某种显现形态。老子将“道”描述为“无物之象”,也称为“大象”。其二,指事物的某种显现形态。“象”的具体化或固定化程度要低于有形…
运用比兴、寄托等艺术手法,使诗歌情感蕴藉、内涵深厚、寄托感慨。由初唐时代的陈子昂(659—700)首次提出。“兴”是由外物触发而兴发情感,“寄”是寄托某种寓意。兴寄最初是指诗人的感兴要有寓意,达到托物言志的目…
“兴”中所蕴含的趣或者是“兴”发时心物交会所产生的趣(情趣、意趣等)。是诗歌中所蕴含的、读者通过欣赏而获得的特定的审美趣味。南宋诗论家严羽(?—1264)在《沧浪诗话》中倡导诗歌的感染力,反对直接说理,主张…
“兴”中所蕴含的意或者“兴”发时心物交会所产生的意(意义、趣味等)。是作者通过对景物感受到某种意趣、意味等之后直接创作出富有一定含义的艺术形象。这一术语主张作者将思想情感自然而然地融入对于描写对象的感受…
文学作品中表达作者主观情感和独特意境的典型物象。“意”指作者的思想情感;“象”是外在的具体物象,是寄寓了作者思想情感的艺术形象。在文学创作中,“意象”多指取自大自然中能够寄托情思的物象。“意象”强调文学…
原是自然界中景色物候的总称,也指某个时期社会的总体精神风貌。“气象”兼指气概、气势和景色、景物两方面而言。具体到艺术领域,指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与气概,内涵偏重于宏伟壮大,多用“雄浑”“浑厚”“峥嵘”…
诗文中的审美意境往往在物象之外,需要鉴赏者领悟其中的精神之美。“境”指作品所创造的审美意境,“象”是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具体物象。诗歌由语言文字写成,所描写的都是一个个物象,在这些具体的物象之外,能够形成整…
欣赏诗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文本形象之外的第二艺术形象,是读者经联想产生的精神意象。前一个“象”“景”指诗歌作品中直接描写的物象和景象,后一个“象”“景”则是指由此引发读者多方面联想所营造出的新的意象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