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愤慨。慨,感慨,愤慨。是晚唐诗人司空图(837-908)所概括的诗歌的二十四种风格之一。主要指诗作中所表现出的悲剧性情结。当诗人命途多舛或身处困境,或面对壮阔景观或大的事件而自觉力量渺小,会产生忧愁、悲哀、感伤、激愤的情绪,投射到诗歌创作中则形成“悲慨”风格。这一术语看似近于西方文学理论的“悲剧”范畴,实质上受道家思想影响较大,而最后往往或趋于无奈或趋于旷达。
大风卷水,林木为摧。适苦欲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丧,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
(大风卷起狂澜,树木遭受摧折。心中悲苦痛不欲生,想休憩片刻亦不可得。百年岁月像流水永逝,富贵繁华都化作冷寂尘埃。大道日益不行,谁才是当世雄才?壮士拔剑仰天叹,凝望苍穹愈悲哀。好比落叶萧萧下,且听漏雨滴苍苔)
感叹之余,作诗相属,托物悲慨,厄穷而不怨,泰而不骄。
(在感叹之余,蒙其作诗劝慰嘱咐,借景物抒发内心悲伤愤慨的情绪,虽遇困厄而不怨恨,命运通达也不骄狂。)
因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不平而下决心写出传世著作。源出《史记·太史公自序》。西汉司马迁(前145或前135 ?—?)在遭受宫刑后,强烈的愤懑情绪成为他创作《史记》的驱动力。他借《史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志向,最…
指诗歌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逍遥自适、超凡脱俗、无拘无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作为一个诗学术语,它也集中体现了诗人思想独立、天性自由的精神气质和审美追求,及“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自由遨游于无限时空的意境,是诗…
事物的本来状态,旨在与“人为”的意义相区别。哲学意义上的“自然”的概念,与常识性的“自然界”的概念不同。在日常语义中,“自然界”指人与社会之外的物质世界,这一领域是不受人为干扰的。但从哲学层面来看,人与…
文艺作品的一种创作技巧与风格,用简约的语言和浅近的艺术形象委婉表达出丰富深远的情感意蕴,使欣赏者能从中获得回味无穷的美感。中国古 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既有直率真实的表现方式,亦有含蓄蕴藉的表达手法。 含蓄这…
指文章典范雅正。最初指写文章要有经典依据,文章的思想内容应纯正高尚,以经典文献特别是儒家的义理规章作为审美规范,后侧重指文章的文辞和风格高雅优美而不浅俗艳浮。其后,“典雅”这一术语又逐步融入道家自然恬淡…
指诗歌作品中所体现的超然物外、旷放通达的胸襟和艺术风格。是作者通达的人生观及平和心态与作品艺术形象的高度融合。具有旷放性情的作者,多因世事坎坷或社会动乱而落魄或退隐,往往以诗文抒写胸臆,反映在诗歌作品中…
指雄健有力、浑厚自然的艺术风格与审美气象。“雄”侧重指作品的气力;“浑”兼有浑厚、浑融、浑然诸义,侧重指作品的风格、气象。道家认为“道”具有浑然天成的特点,“雄浑”即渊源于此。雄浑的形成,并非出于人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