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有两种不同含义:其一,指个人的良好品格或人们在社会共同生活中的良好品行。“德”原初的意义与行为有关,主要指外在的道德行为,后兼指与道德行为相应的内在的情感、意识,“德”被认为是外在的道德行为与内在…
运用比兴、寄托等艺术手法,使诗歌情感蕴藉、内涵深厚、寄托感慨。由初唐时代的陈子昂(659—700)首次提出。“兴”是由外物触发而兴发情感,“寄”是寄托某种寓意。兴寄最初是指诗人的感兴要有寓意,达到托物言志的目…
指诗歌作品通过形象化而寄寓作者的主观认识或感受,并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寄”是寄寓一定的思想内容和个人情志,“托”是托物兴咏。是清代常州词派提出的一个文学术语。张惠言(1761 — 1802)主张词要继承《诗经》的…
严寒时节的三位友人,具体指松、竹、梅三种植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些植物因其自然属性而被赋予某种人文蕴涵。松、竹四季常青,历冬不凋;梅花凌霜傲雪,美丽绽放。三者都不怕严寒,在严寒中展现自身的生命力和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