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比兴、寄托等艺术手法,使诗歌情感蕴藉、内涵深厚、寄托感慨。由初唐时代的陈子昂(659—700)首次提出。“兴”是由外物触发而兴发情感,“寄”是寄托某种寓意。兴寄最初是指诗人的感兴要有寓意,达到托物言志的目的;后来引申为诗歌要有赞美或讽刺的寓意。兴寄这一术语继承了先秦时代感物起兴的诗歌传统,强调诗歌的感兴之中要有深沉的寄托,是比兴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于盛唐诗歌摆脱齐梁时代诗歌追求华彩而摒弃寄托的创作态度、推动唐诗健康发展有很大作用。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逦逶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我曾经在闲暇时读齐梁时期的诗歌,这些诗辞藻堆砌、竞相华丽,但是兴寄的味道一点儿都没有。我常为此长叹,推想古人经常担心诗风渐至颓废华靡,《诗经》的风雅传统不再振兴,心中定会耿耿不平。)
仆尝病兴寄之作堙(yīn)郁于世,辞有枝叶,荡而成风,益用慨然。 (我曾经担忧那些有兴寄特色的作品被埋没掉,文章追求浮华枝叶,恣纵成为风尚,这个时候更需要作品有感慨和意味。)
主要指由外物触发内心情感而产生的审美感受和心理状态。作为美学范畴的“兴”接受了“兴观群怨”之“兴(譬喻)”与“赋比兴”之“兴(六义之一)”的双重影响而兼有两者的含义。从欣赏的角度来看,孔子(前551—前47…
指诗歌作品通过形象化而寄寓作者的主观认识或感受,并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寄”是寄寓一定的思想内容和个人情志,“托”是托物兴咏。是清代常州词派提出的一个文学术语。张惠言(1761 — 1802)主张词要继承《诗经》的…
用自然物包括动植物的某些特性比附人的道德品格。引申到文学审美领域,一般是用美好的事物直接比喻高尚的人格精神,将自然现象看作是人的某些精神品质的表现和象征,体现出儒家将审美与文艺道德化的思维模式。人比德于…
《诗经》创作的三种表现手法。“赋”是铺陈事物直接叙述;“比”是类比;“兴”是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咏之词,有两层含义,一是即兴感发,二是在感发时借客观景物婉转地表达出某种思想感情。“赋比兴”为汉代儒家所总结和…
指诗人在采取比兴手法的时候,通过类比、描摹事物的形象外貌,摄取事物内在的意蕴和义理,从而将原本不同的事物联系、结合在一起。“拟容”说的是重视“比兴”的具体形象;“取心”说的是摄取事物的精神实质,即重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