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本指疆域边界、土地边界,后来在佛经翻译中,“境界”一词被用于精神领域,指人破除对于物质世界的沉迷后所达到的精神层次或修为境域。作为文艺术语,主要指文艺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审美层次和境域,是作者的创造力、理解力和审美能力在精神层面的综合呈现。有境界的作品是作者真实人格的显现,具备超越凡俗的意味,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激发读者的想象,甚至提升读者的感受。“意境”形成较早,而“境界”主要受中唐以后佛教思想的影响而形成。近代学者王国维(1877—1927)《人间词话》对境界的阐释最多。王国维往往将“意境”与“境界”概念通用。他构建了融合西方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为一体的“境界论”。但一般说来,意境侧重作者主观寓意与作品形象的完满融会,通过鉴赏使想象得到发挥,而境界则突出心灵感悟使艺术形象得到升华,强调心灵世界对于作品层次的提升。
山水不出笔墨情景,情景者境界也。 (画山水的要素无非就是用笔和墨描绘情与景,情与景融为一体就是境界。)
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 (与其用气质、神韵做评价标准,不如用境界来评价。境界是根本,气质、神韵是末节。有了境界,气质、神韵必然也就随之出现了。)
指文艺作品所描绘的景象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高度融合而形成的审美境界。“境”本指疆界、边界,汉末魏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认为现实世界皆为空幻,唯有心灵感知才是真实的存在,“境”被认为是人的心灵感知所能达到的界…
指最佳的艺术境界。“化境”是中国古代文艺批评中的重要命题,与“化”“化工”等具有相似内涵。庄子(前369 ?—前286)《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是化境理论的源头。已臻化境的作品,呈现出物我…
文学作品中表达作者主观情感和独特意境的典型物象。“意”指作者的思想情感;“象”是外在的具体物象,是寄寓了作者思想情感的艺术形象。在文学创作中,“意象”多指取自大自然中能够寄托情思的物象。“意象”强调文学…
指诗人在诗歌创作中,选取最能表达内心情感的物象并构思符合诗人自己的审美感受的意境。由唐代诗僧皎然(720—796?) 在《诗式》中提出。皎然在总结六朝至中唐诗人的创作经验与方式时提出,作诗的时候,要精于构思,立…
指文学作品中摹写景物与抒发情感的相互依存和有机融合。“情”指作者内心的情感,“景”为外界景物。情景理论强调二者的交融,情无景不立,景无情不美。是宋代以后出现的文学术语,相对于早期的情物观念,情景理论更加…
诗文中的审美意境往往在物象之外,需要鉴赏者领悟其中的精神之美。“境”指作品所创造的审美意境,“象”是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具体物象。诗歌由语言文字写成,所描写的都是一个个物象,在这些具体的物象之外,能够形成整…
欣赏诗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文本形象之外的第二艺术形象,是读者经联想产生的精神意象。前一个“象”“景”指诗歌作品中直接描写的物象和景象,后一个“象”“景”则是指由此引发读者多方面联想所营造出的新的意象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