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是中国古代思想中具有神圣性和终极意义的一个概念。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指自然意义上的天空或人世之外的整个自然界,其运行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和秩序;其二,指主宰万物的具有人格意志的神灵;其三,指万…
本义指玉石的纹理,引申而有三重含义:其一,指具体事物的样式或性质,如短长、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等物理属性;其二,指万事万物所遵循的普遍法则;其三,指事物的本原或本体。后两种含义与“道”相近。宋明…
独立于主观意识之外的物质实体,是构成一切有形之物的原始物质材料,同时也是生命和精神得以发生和存在的基础。此外,某些思想家还为“气”赋予了道德属性。“气”没有具体的形状,永远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气”的凝聚…
古人所讨论的“性”,主要指“人性”。“性”的概念包含两个要点:其一,是事物天生所具有的属性,非后天人为;其二,是某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属性,非某些个体所特有。据此而言,“人性”观念也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其一,…
人对外物的欲求。“欲”主要指人为外物所感而产生的欲望,包括对食物、美色等外在事物的欲求。“欲”是人天生所具有的本性,需要获得适当的满足,但同时也要有所节制。如果对外物的欲求超出一定的限度,则会造成对自身…
真实无妄。“诚”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儒家认为,“诚”是“天道”或“天理”的本质,是万物得以存在的根据。同时,“诚”也是道德的本原和基础,一切道德的行为必须建立在内心真实无妄之上,否则便是虚妄,《中…
人天生所具有的道德本性与道德上的认识和实践能力。“良知”一词最初由孟子(前372?—前289)提出,认为人不假思虑便能知道的便是“良知”。“良知”的具体内容包括亲爱其父母、尊敬其兄长。而亲爱父母是仁,尊敬兄长…
遵循、发挥人的道德本性。率:遵循。出自《礼记·中庸》。《中庸》认为,人具有道德的本性,道德本性是源自天的。人应遵循、发挥这一天赋的德性,将其实现为外在的言行。符合天赋德性的言行即构成人伦生活中的道德。后…
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简称。由南宋心学大家陆九渊(1139—1193)提出。陆王心学认为,人内在的心灵与外在的宇宙具有同等价值,真理是超越时空的,心和道是全人类共同的。只要是人,无论是古今东西,都会有同一的…
彻底探究人和事物的原理,充分发挥人和事物的本性。“穷理”即寻根究源,穷尽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一切原理、规律或法则;“尽性”即透彻了解,充分发挥人和事物固有的天性或本质属性。宋代理学家将其作为认识世界、修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