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诗人在采取比兴手法的时候,通过类比、描摹事物的形象外貌,摄取事物内在的意蕴和义理,从而将原本不同的事物联系、结合在一起。“拟容”说的是重视“比兴”的具体形象;“取心”说的是摄取事物的精神实质,即重视事物形象所包含的内在意蕴和理趣。合起来的意思是,借助能表达一定意义的事物形象,来寄寓、抒写作者的思想感情。见于《文心雕龙·比兴》,由《周易·系辞上》中的“拟物立象”发展而来。刘勰(465?—520年)提出这一术语,主要用以阐释比、兴都是由彼及此,二者又有不同:比为“拟容”,重在贴合事理,忌不伦不类;兴为“取心”,重在感发幽微,以意相联。
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物虽胡越,合则肝胆。拟容取心,断辞必敢。攒杂咏歌,如川之涣。
(诗人在运用比兴手法的时候,能够具体周密地接触、观察事物。即使事物的差异很大,像胡、越 一样遥不相及,用比兴合在一起却如同肝胆那样密切。比拟、描摹事物的外在形象,摄取事物的内在意蕴和理趣,判断和措辞一定要果断明白。把繁杂纷纭的事物用比兴纳入诗歌,文思就如同河水一样畅快流淌。)
取象曰比,取义曰兴,义即象下之意。
(从事物的外部形象方面着眼是“比”,从事物的内在意蕴方面着眼是“兴”,而意蕴就含在形象之中。)
指文学艺术作品的风采神韵。“风神”一词最初见于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评,指风度神采,后引入文艺批评领域。唐代书法理论采用“风神”来形容书法作品的艺术特点,宋代姜夔(1155?—1209)《续书谱》的书论思想更是以“风…
指文学艺术作品中清远淡雅的意蕴和韵味。原本是对人物的风度神情的评价,魏晋时人认为人格之美在于内在精神气韵,不同于汉代人推重外形。后来这一概念进入书画理论,指作品内在的精神韵味。明代人从书画理论引入诗歌理…
在文艺创作开始前,艺术形象已在头脑中生成。这一术语揭示了文艺创作运用形象思维的特点,也是对文艺创作乃至工艺设计提出的要求。对于文艺创作者来说,思想观念、情感、意志与物象结合,在心中形成审美意象,艺术构思…
指文学艺术作品中所描绘或刻画的人物生动逼真、形神兼备。“传神”是将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完全表现出来,使人物栩栩如生;“写照”就是画像,所绘人物形象逼真,如在目前。初为画论术语,后引入文学领域,是画家、文学…
文艺创作描绘对象时要善于超越外形而捕捉其精神特征,达到高度真实。庄子(前369?-前286)认为生命的根本在于精神而非形体,应该忘记形体存在而让精神自由驰骋。晚唐诗人司空图(837-908)借鉴这一观点,认为诗歌描绘…
通过捕捉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感性形象,加以模拟与提炼概括,创造出艺术家心目中独有的艺术形象。这一创作理念来源于《周易》。《周易》用设立卦象象征天下的万事万物及其变化规律,启发了文学艺术通过具体的…
指画家在艺术构思与创作过程中善于联想,将各种形象、素材通过画家的情感活动重新组织、构图,使画面形神兼备,如同妙手偶得。“迁想”重在想象、选择与构思,所创作的题材、素材来源于现实,却不是现实的完全复制。“…
指从事文学创作时描摹事物的外在形貌,传达事物的内在气势、神韵。它强调文学创作不能仅是描摹事物的外在形貌,更要用心灵把握对象,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着力表达事物的气势、神韵或者人对事物的内在情感,如此方能创…
画家通过刻画外形来表现其内在精神。东晋画家顾恺(345?-409)强调形与神的对应关系,他既重视外形的刻画,同时倡导由外形进而表现对象内在的精神气质,认为表现精神气质是绘画创作的最高要求。同时要求画者捕捉到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