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没有非分的贪欲,就能做到刚正凛然。“欲”指各种私欲、贪欲;“刚”即刚正公道、正直有力。“无欲”并不是绝对禁止人们有“欲”,而是提倡克制自己的私欲、贪欲。“无欲则刚”讲的是立身处事尤其是执政做官的基本道理:一个人面对来自各方的种种诱惑,应该大公无私、端正品行、淡泊守志,不要有非分的贪图,这样就能一身正气,无所畏惧,就像高高的峭壁一样,挺立于天地之间,坚不可摧。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chénɡ)。”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孔子说:“我没见过刚正的人。”有人回应说:“申枨就是。”孔子说:“申枨欲望太多,哪里能够刚正呢?”)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大海广阔接纳无数江河,人有度量才能[像大海那样]有大成就;千仞崖壁巍然屹立,人没有贪欲就能[像山崖那样]刚正凛然。)
人对外物的欲求。“欲”主要指人为外物所感而产生的欲望,包括对食物、美色等外在事物的欲求。“欲”是人天生所具有的本性,需要获得适当的满足,但同时也要有所节制。如果对外物的欲求超出一定的限度,则会造成对自身…
减少对外物的过度欲求。“欲”主要指人为外物所感而产生的欲求。人容易陷入对外物的过度追求中,从而造成对自身生命的伤害,同时也会带来人与人之间的纷争与社会秩序的混乱。因此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寡欲”。儒家认为,…
恬淡宁静。最初指清心寡欲、平和恬淡的一种人生态度。道家主张“淡”,认为淡而无味才是至味,这种思想对于“淡泊”审美观念的形成有较大影响。从魏晋时代开始,淡泊被运用于审美领域,指平和清淡的艺术美感与风格,与…
安于贫困而乐于守道。在孔子(前551—前479)与儒家看来,对于道义的学习与执守,并不是出于任何功利的目的,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同,是毕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因此,以道义为最高准则的人,不会以违背道义的方式去追求富贵…
君子在困境中也能坚守道义。“君子”本指贵族男子和统治者,后泛指有教养、有德行的人;“固穷”即在穷困或在不得志的情况下,仍会坚持自己的理想、价值和操守。古人认为,困境是对“君子”的一种考验与历练,而“君子…
孔子(前551-前479)、颜回(前521-前481)的自得之乐。“孔颜之乐”是儒家尤其是宋明理学家所推崇的一种精神境界。常人往往不堪忍受贫困的生活,但孔子、颜回却能不受简陋的物质条件的困扰,而保持一种快乐的精神境界…
处事公正才能明察是非,做人廉洁才能树立威望。这是明清两代一些正直廉洁的官吏用以自戒的座右铭。“公”即公正无私;“明”即明察是非,有很强的分辨力和判断力;“廉”即廉洁;“威”即威望,有令人信服的公信力。时至…
淡泊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心神宁静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淡泊”,恬淡寡欲,不重名利;“宁静”,安宁恬静,不为外物所动;“致远”,到达远处,即实现远大目标。这是古代中国人所追求的自我修养的一种境界,其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