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上用来称说“道”的通常不变与权宜之变的一对哲学范筹。“经”是“道”在人伦日用中的通常表现,是通常应遵行的普遍之道,具有规范性的作用和意义。“权”的意思是从权、权变。在某些特殊处境中,按照“经”的规范行事会产生背离“道”的结果,这时就需要采取变通的方式,即“权”。“权”看似是对经常之“道”的偏离,但实质上是以权宜的方式合乎“道”的要求。在不同处境中对“经”与“权”的恰当选择与运用,取决于对“道”的深刻理解与把握。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孔子说:“可以与之共同学习的人,未必可以共同向道而行;可以与之共同向道而行的人,未必可以共同笃志不变;可以与之共同笃志不变的人,未必可以共同通权达变。”)
经者,道之常也;权者,道之变也。道是个统体,贯乎经与权。
(经是道的通常表现,权是对道的变通应用。道是一个统一体,贯穿于经与权的具体表现之中。)
事物存在的基本状态。“变”与“化”既可合而言之,也可以分别而论。在区别的意义上,“变”指显著的变化,“化”指隐微、逐渐的变化。一般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与社会,都处于“变化”之中。只有不断“变化”,才能长…
“奇”是反常的、出其不意的,“正”是正面的、正常的。最早由《老子》提出。主要含义有二:其一,作为军事用语,指两种不同的用兵应敌的方式:“正”指在了解敌方作战意图基础上的正面应敌,“奇”指隐蔽自己的作战意…
既掌握事物的基本规律,又懂得灵活应对具体情况或问题;既坚持原则,又能随机应变。“常”与“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事物的本质规定性、基本规律、一般原则等具有相对稳定性,故称“常”;具体事物及具体应对…
天地的规则与秩序。据《左传》的记载,郑国子产(?—前522)提出了“天经地义”之说,以解释礼的本质及依据。在子产看来,天地的运行遵循着恒常的规则,并呈现出稳定的秩序,具有最高的合理性。人应效法于天地,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