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掌握事物的基本规律,又懂得灵活应对具体情况或问题;既坚持原则,又能随机应变。“常”与“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事物的本质规定性、基本规律、一般原则等具有相对稳定性,故称“常”;具体事物及具体应对方法又有多样性,且随时而化,故称“变”。“常”相对于“变”而言,是存在于“变”之中的常道。“常”是根本,“变”是派生。因此,既要掌握事物的基本规律和一般原则,也要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灵活运用这些常道。“知常达变”反映了古人关于普遍性与特殊性、原则性和灵活性辩证统一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返回事物的本原就叫做“静”,“静”就是回归事物的本来状态。回归事物的本来状态就是“常”,认识了“常”就达到了圣明。)
盖事贵因时而达变,道在取法以自强。 (大凡处理事情贵在根据时机做到灵活变化,最好的办法就是师法[他国的通商]以求自强。)
事物产生或变化的征兆。古人认为,新事物产生或旧事物发生变化,以及人心善恶的分化之前,都会出现微小的征兆,也即是“几”。“几”或显现于外,或隐藏于旧事物的内部。人应培养发现、把握几兆的能力。只有善于发 现…
“时”有三种不同含义:其一,指天道运行的时序或规律,如春夏秋冬四时,或昼夜交替的时辰等。其二,指适宜于某种人事的天象或气候条件,如农时、天时等。其三,指人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时机、时运。“时”的出现与消失…
事物存在的基本状态。“变”与“化”既可合而言之,也可以分别而论。在区别的意义上,“变”指显著的变化,“化”指隐微、逐渐的变化。一般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与社会,都处于“变化”之中。只有不断“变化”,才能长…
生生不息的变化。出自《周易•系辞上》。《周易》所言“生生”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就万物的存在而言,“生生”指天地万物处于永恒的生成、变化之中,阴阳的交互作用构成了“生生”的内在动力。“生生” 是天地万物的…
中国哲学史上用来称说“道”的通常不变与权宜之变的一对哲学范筹。“经”是“道”在人伦日用中的通常表现,是通常应遵行的普遍之道,具有规范性的作用和意义。“权”的意思是从权、权变。在某些特殊处境中,按照“经”…
“奇”是反常的、出其不意的,“正”是正面的、正常的。最早由《老子》提出。主要含义有二:其一,作为军事用语,指两种不同的用兵应敌的方式:“正”指在了解敌方作战意图基础上的正面应敌,“奇”指隐蔽自己的作战意…
事物的消减、衰亡与增长、生成,是事物的两种变化方式。这两种变化方式相互对立,但也会相互交替转化。事物增长到一定的限度就会开始消减,消减到一定程度也会转而增长。天地万物始终处在“消息”的变化之中,并遵循着…
坦然面对现实,安于时运,顺其自然。这是古代哲学家庄子(前369 ?—前 286)所提出的一种处世态度和人生智慧。庄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面对死生等变化所造成的境遇,人们要泰然处之。但它并非要…
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兴衰消长,亦指随着时势而进退。出自《周易·彖下》。“时”即时间,也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时机或时运;“消”即消减、衰亡;“息”即滋长、兴盛。中国古人认识到,世界是时间性的,是过程,一…
国家的制度和法令随时代而改变,社会的礼义随风俗而变化。法:既指制度和律法,还包括由统治者颁布的各种政令。时:指时代、时势。礼:主要指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俗:除了习俗、风气,还包括国情民意。它认为一…
事物达到极限则会发生变化,发生变化则能通顺,通顺则能长久。出自《周易·系辞下》,是对事物变化规律的一种认识。《系辞》认为,事物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并且会在至极之时朝向对立面转化。人应把握这一事物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