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亲人,尤其是爱父母。“亲亲”既指一种自然的情感,同时也指这种情感在言行上的表现。儒家主张,应将对父母、对亲人的亲爱之情,推及他人,使之成为仁德的基础。但是,过度的“亲亲”,会导致行事上的偏私。因此,儒家提出了以“义”克服“亲亲”可能存在的局限。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亲爱父母,是仁;尊敬兄长,是义。行善没有其他要求,就是将亲亲、敬长推之于天下之人。)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shài),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仁是人天生的本性,以亲亲为最重要的表现;义是行事合宜,以尊贤为最重要的表现。亲亲要有亲疏远近的不同,尊贤也要有差等,因此就产生了礼。)
“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进而达到人与人之间、天地万物之间一体的状态。“仁”既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和依据,又是一种内在的与道德行为相应的心理意识。大体来说,“仁”有如下三重含义:其一,指恻隐之心或良心;其二,…
“义”的基本含义是合理、恰当,引申而有两重含义:其一,指人行事的合理依据与标准;其二,指在道德意识的判断与引导下,调节言行使之符合一定的标准,以获得合理的安处。宋代学者用“理”或“天理”的概念来解释“义…
子女对父母的顺从与敬爱。就言行而论,“孝”包含以下三点要求:其 一,要谨慎保护受之于父母的身体,以免伤病,令父母担忧。其二,不能违背父母的教导、要求,即便不能认同,也应顺从遵循。其三,应以高尚的德行,成…
弟弟对兄长的顺从与敬爱,也作“弟”。在言行上,“悌”要求为人弟者顺从、遵循兄长的教导与命令。“悌”应植根于弟弟内心对兄长的亲爱与敬 重。儒家常将“悌”与“孝”并称,认为“孝悌”是个人德行养成的基础,并将…
推广仁爱之心。“推恩”是孟子(前372?-前289)提出的一项对执政者的要求。孟子认为,每个人天生都具有对他者的仁爱之心。但仁爱之心需要不断扩充,才能成就现实的仁德。仁心的扩充是由近及远、由亲至疏的。对执政者…
以自己的心思推测别人的心思。亦即儒家所说的“恕道”,是实现仁民爱物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它首先承认人类在精神上的根本一致,进而以此为原点,弘扬宽和、仁爱精神,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以自身的所思所欲去理解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