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艺创作开始前,艺术形象已在头脑中生成。这一术语揭示了文艺创作运用形象思维的特点,也是对文艺创作乃至工艺设计提出的要求。对于文艺创作者来说,思想观念、情感、意志与物象结合,在心中形成审美意象,艺术构思已经完成,然后才是运用技巧、借助物质材料外化为具体可感的作品。对于工艺设计者来说,则有更多的理性思考,允许修改,而成竹在胸则是一种理想状态。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先在心中生成竹子的整体形象,拿着画笔仔细观察竹子,然后才可能在心中出现所想要画的竹子,这时要急速起身追赶这一形象,挥笔作画,一气呵成,捕捉住心中所想的竹子,就像兔子跃起、鹰隼俯冲一样迅速,稍一放松,竹子的形象就消失了。)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
(文与可画竹,心里先有竹子的完整形象;郑板桥画竹,心中没有竹子的完整形象。竹子颜色是浓是淡,枝叶是疏是密,竹身是短是长、是肥是瘦,都是随手而画,自成一种形态,也都充分表现出了竹子的纹理神韵。)
文艺创作描绘对象时要善于超越外形而捕捉其精神特征,达到高度真实。庄子(前369?-前286)认为生命的根本在于精神而非形体,应该忘记形体存在而让精神自由驰骋。晚唐诗人司空图(837-908)借鉴这一观点,认为诗歌描绘…
指文学艺术作品中所描绘或刻画的人物生动逼真、形神兼备。“传神”是将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完全表现出来,使人物栩栩如生;“写照”就是画像,所绘人物形象逼真,如在目前。初为画论术语,后引入文学领域,是画家、文学…
指诗人在采取比兴手法的时候,通过类比、描摹事物的形象外貌,摄取事物内在的意蕴和义理,从而将原本不同的事物联系、结合在一起。“拟容”说的是重视“比兴”的具体形象;“取心”说的是摄取事物的精神实质,即重视事…
指从事文学创作时描摹事物的外在形貌,传达事物的内在气势、神韵。它强调文学创作不能仅是描摹事物的外在形貌,更要用心灵把握对象,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着力表达事物的气势、神韵或者人对事物的内在情感,如此方能创…
画家通过刻画外形来表现其内在精神。东晋画家顾恺(345?-409)强调形与神的对应关系,他既重视外形的刻画,同时倡导由外形进而表现对象内在的精神气质,认为表现精神气质是绘画创作的最高要求。同时要求画者捕捉到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