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文学艺术作品中所描绘或刻画的人物生动逼真、形神兼备。“传神”是将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完全表现出来,使人物栩栩如生;“写照”就是画像,所绘人物形象逼真,如在目前。初为画论术语,后引入文学领域,是画家、文学家在塑造人物形象及一切艺术形象时所追求的艺术境界。
四体妍蚩(chī),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人物形象的美丑,本来显现不出画作的高妙之处;真正能够让人物形神兼备、生动鲜活起来的地方,就是那个眼睛。)
空中荡漾最是词家妙诀。上意本可接入下意,却偏不入。而于其间传神写照,乃愈使下意栩栩欲动。
(在本应接着抒情表意的地方故意转写他事从而留出意义上的空白,是填词高手的妙诀。抒情表意本可前后相接,但作者偏偏没有接写反而转向其他的描写或叙事,通过空白愈发将人物的内心活动鲜活地传达出来,使得接下来的抒情表意更为鲜明灵动、栩栩如生。)
描画鲁智深,千古若活,真是传神写照妙手。
(作者所刻画的鲁智深形象,即使千年以后也还会像活在人们眼前,真是善于传神写照的高手啊!)
“神”有四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指具有人格意义的神灵,具有超越于人力的能力。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等自然事物皆有其神灵,人死后的灵魂也可以成为神灵。其二,指人的精神、心神。道教认为“神”是人的生命的主宰,…
指文学艺术作品的风采神韵。“风神”一词最初见于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评,指风度神采,后引入文艺批评领域。唐代书法理论采用“风神”来形容书法作品的艺术特点,宋代姜夔(1155?—1209)《续书谱》的书论思想更是以“风…
指文学艺术作品中清远淡雅的意蕴和韵味。原本是对人物的风度神情的评价,魏晋时人认为人格之美在于内在精神气韵,不同于汉代人推重外形。后来这一概念进入书画理论,指作品内在的精神韵味。明代人从书画理论引入诗歌理…
中国画表现手法之一。以简练恣纵的笔墨勾勒描绘物象的意态神韵,重在抒发创作主体的意兴情趣。用笔灵活,不拘工细,不求形似(与“工笔”相对)。写意看似草率随意,实则谨严而内蕴法度,不仅要求画家在创作前对物象进行…
在文艺创作开始前,艺术形象已在头脑中生成。这一术语揭示了文艺创作运用形象思维的特点,也是对文艺创作乃至工艺设计提出的要求。对于文艺创作者来说,思想观念、情感、意志与物象结合,在心中形成审美意象,艺术构思…
文艺创作描绘对象时要善于超越外形而捕捉其精神特征,达到高度真实。庄子(前369?-前286)认为生命的根本在于精神而非形体,应该忘记形体存在而让精神自由驰骋。晚唐诗人司空图(837-908)借鉴这一观点,认为诗歌描绘…
指诗人在采取比兴手法的时候,通过类比、描摹事物的形象外貌,摄取事物内在的意蕴和义理,从而将原本不同的事物联系、结合在一起。“拟容”说的是重视“比兴”的具体形象;“取心”说的是摄取事物的精神实质,即重视事…
通过捕捉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感性形象,加以模拟与提炼概括,创造出艺术家心目中独有的艺术形象。这一创作理念来源于《周易》。《周易》用设立卦象象征天下的万事万物及其变化规律,启发了文学艺术通过具体的…
指画家在艺术构思与创作过程中善于联想,将各种形象、素材通过画家的情感活动重新组织、构图,使画面形神兼备,如同妙手偶得。“迁想”重在想象、选择与构思,所创作的题材、素材来源于现实,却不是现实的完全复制。“…
指从事文学创作时描摹事物的外在形貌,传达事物的内在气势、神韵。它强调文学创作不能仅是描摹事物的外在形貌,更要用心灵把握对象,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着力表达事物的气势、神韵或者人对事物的内在情感,如此方能创…
画家通过刻画外形来表现其内在精神。东晋画家顾恺(345?-409)强调形与神的对应关系,他既重视外形的刻画,同时倡导由外形进而表现对象内在的精神气质,认为表现精神气质是绘画创作的最高要求。同时要求画者捕捉到最…
艺术创作向外得自师法自然万物,向内得自心中的悟性。“造化”即大自然;“心源”为佛教语,意指内心的妙悟为一切法的根源。是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记载的唐代画家张璪(zǎo)的话。原意指创作山水松石类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