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所及而瞬时感悟到“道”的存在。源自《庄子》。庄子(前369?—前286年)强调人可以直观感悟到“道”的存在,而无需依赖语言说明和逻辑思辨。后被用于文学创作与鉴赏领域,强调超越耳目感知和逻辑思辩,在涤除一切杂念和外物干扰的心境中领悟并臻于最高的艺术境界。这一术语意在彰显文艺审美中直观感悟与超越功利的特性。
子路曰:“吾子欲见温伯雪子久矣。见之而不言,何邪?”仲尼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
(子路说:“先生您想见温伯雪子很久了。见了他却又不说话,为什么呢?”孔子说:“像他这种人,只要一见就明白他身上存有的道,无需再用声音表达了。”)
夫置意作诗,即须凝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如登高山绝顶,下临万象,如在掌中。
(当有作诗的打算,就应该凝聚心神,眼睛盯着想要吟咏的物体,用心去接触体会,深深穿透眼前之物而臻于诗的情境。就像登上高山绝顶,向下俯视万物,一切都好像掌握在自己手中。)
本义指人所行之路,引申而有三重含义:其一,指不同领域的事物所遵循的法则,如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称为天道,人事活动所遵循的规律称为人道;其二,指万事万物所遵循的普遍法则;其三,指事物的本原或本体,超越于有形…
指精神与自然合一时所达到的自由舒畅的一种审美状态。特指欣赏山水画、山水诗时精神融入自然及物象的审美效应。南朝画家宗炳(375-443)在《画山水序》中指出,欣赏山水画可以领悟古代圣贤寄寓在山水中的哲理与乐趣;…
排除一切欲望与理性思维的干扰,达到心灵的纯净与安宁。由道家老庄最先提出,荀子(前313?—前238)也用它说明专心致志所达到的一种精神状态。由于这种心境与文艺审美中无物无我、无知无欲的心理特性相通,因此,古代…
心灵进入完全虚静的状态。出自《庄子·人间世》。书中借由孔子(前551 — 前479)之口向颜回(前521 — 前481)讲解“心斋” 之义。庄子(前369 ?— 前286)认为,耳和心在感知外物时,有彼我、是非之别。而气则虚无…
道家指破除自我与事物之间分别与对立的一种方式。出自《庄子·大宗师》。书中借由孔子(前551 — 前479)与颜回(前521 — 前481)的对话阐述“坐忘”之义。庄子(前369 ?— 前286)认为,人世中的各种名分、规范,造…
文艺创作中人的精神与外物交融、自由驰骋的构思活动。在这一构思活动中,一方面人的精神感觉和想象投射到客观事物上,使客观事物具有了审美色彩;另一方面,虚无缥缈的精神感觉和想象也借助客观事物得以表达和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