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有四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指具有人格意义的神灵,具有超越于人力的能力。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等自然事物皆有其神灵,人死后的灵魂也可以成为神灵。其二,指人的精神、心神。道教认为“神”是人的生命的主宰,…
文艺创作过程中的一种精神状态,指的是作者在饱满的情感驱动下,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进入到自由想象或特殊的灵感状态,最后通过特定的文学艺术形象和语言而传达出来,创作出自然而美好的文艺作品。这一术语,在魏晋…
心灵进入完全虚静的状态。出自《庄子·人间世》。书中借由孔子(前551 — 前479)之口向颜回(前521 — 前481)讲解“心斋” 之义。庄子(前369 ?— 前286)认为,耳和心在感知外物时,有彼我、是非之别。而气则虚无…
排除一切欲望与理性思维的干扰,达到心灵的纯净与安宁。由道家老庄最先提出,荀子(前313?—前238)也用它说明专心致志所达到的一种精神状态。由于这种心境与文艺审美中无物无我、无知无欲的心理特性相通,因此,古代…
道家指破除自我与事物之间分别与对立的一种方式。出自《庄子·大宗师》。书中借由孔子(前551 — 前479)与颜回(前521 — 前481)的对话阐述“坐忘”之义。庄子(前369 ?— 前286)认为,人世中的各种名分、规范,造…
文艺创作中人的精神与外物交融、自由驰骋的构思活动。在这一构思活动中,一方面人的精神感觉和想象投射到客观事物上,使客观事物具有了审美色彩;另一方面,虚无缥缈的精神感觉和想象也借助客观事物得以表达和呈现。“…
荀子(前313 ?— 前238)所提出的一种用以把握日用伦常之道的心灵状态。荀子认为,需要通过心的作用才能知“道”。但人心时常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只有进入“虚壹而静”的状态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虚”是不使已收藏在…
视野所及而瞬时感悟到“道”的存在。源自《庄子》。庄子(前369?—前286年)强调人可以直观感悟到“道”的存在,而无需依赖语言说明和逻辑思辨。后被用于文学创作与鉴赏领域,强调超越耳目感知和逻辑思辩,在涤除一切…
原指绘画时全神贯注的样子,引申指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时排除一切外在干扰而进入一种自由任放的精神状态。《庄子•田子方》讲述了一位画师纯任本性、解衣叉腿恣意作画的情形。“解衣”,敞开胸襟,露出胳膊;“盘(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