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乐学将调式与音高结合,划分、命名音乐类型并描述其特性的基本理论。以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等七声或其中五声、六声音阶中任何一声为主音,与其他乐音按一定的音程关系(相隔若干音度)组织在一起,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其中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者称“调”。七种调式与黄钟、大吕等十二律相配,理论上可配得十二宫七十二调,共为八十四宫调。但在实际音乐中并不全用,如唐宋燕乐只用七宫,每宫四调,共有二十八宫调;南宋词曲音乐用七宫十二调;元代北曲用六宫十一调,南曲用五宫四调;明清以来,最常用者不过五宫四调。有些乐论家对不同宫调所表达的感情特点和适用场合做了规定。宫调理论对于词曲、戏剧、音乐创作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可以运用于古代乐谱翻译,是中国艺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凡《大雅》皆宫调曲,《小雅》皆徵调曲,《周》《鲁》二颂皆羽调 曲。十五《国风》皆角调曲。周诗三百篇通不用商调,惟《商颂》 五篇则皆商调耳。
(《诗经》中凡是《大雅》用的都是宫调的音乐,《小雅》用的都是徵调的音乐,《周颂》和《鲁颂》用的都是羽调的音乐,而十五《国风》用的都是角调的音乐。周代时《诗经》中有三百篇用的都不是商调,只有《商颂》的五篇用的都是调。)
一种源于北宋、流行于金元的说唱艺术。同一宫调的多首曲子,可组成一个套曲,诸宫调则是不同宫调的多个套曲的组合。其表演形式是唱完一个宫调的套曲,即换韵演唱另一个宫调的套曲。在套曲与套曲的演唱间隙,表演者通过…
曲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文学体式,一般指宋金以来的北曲(音乐多用北方曲调,演唱和念白用北方音)和南曲(音乐多用南方曲调,演唱和念白用南方音)。因鼎盛于元代,故又称为元曲。“曲”与词的体制相近,但句法较词灵…
词(可以配乐歌唱的长短句诗体)和曲(可以配乐歌唱的韵文体)两种文学体式的并称,在《四库全书》列于集部最末(曲更是有类无目),这是因为在古人的文学观念中,以诗文为正统,认为诗文可以表现较为正式的内容,而词曲则仅…
起源于北方的戏剧。北曲的源头是北宋甚至更早时期流行北方民间的曲子,配合曲子的词多滑稽浅俗,南宋以后,北方地区在金、元统治之下,女真、蒙古等族的歌舞与音乐元素被大量引入,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北曲体系,同时逐渐…
指北宋末年至明末清初流行于南方的汉族戏文。其源头是宋室南渡之时,产生于温州地区的戏种,在当时被称作传奇、戏文等,又被称为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永嘉戏曲等。其特点是将民间唱腔引入杂剧,在村坊小曲的基础上发展…
有广狭二义:广义指流行于金代的一种戏曲形式,狭义指这种戏曲演唱用的脚本。因多在行院(hánɡyuàn)演出,故称院本。元代初年仍然流行,目前无独立完整的作品传世,其艺术特点可大致归纳为:篇幅较短,结构简单,…
作为文艺术语,含义有三:其一,指唐宋时期的一种短篇小说体裁。或认为由六朝时的志怪小说演变而来,内容扩展到对社会生活及各种人情世态的描写。“传”为传说,“奇”为奇异,本义指记述传说或奇异的故事。唐代裴铏的…
是元代代表性戏剧种类。其前身为宋代北方杂剧,它以北方民间流行的俚俗表演形式为基础,吸收了金代诸宫调、院本的表演特点和舞台经验,经元初关汉卿等戏剧名家完善定型,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戏剧表演形式。元杂剧通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