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艺术语,含义有三:其一,指唐宋时期的一种短篇小说体裁。或认为由六朝时的志怪小说演变而来,内容扩展到对社会生活及各种人情世态的描写。“传”为传说,“奇”为奇异,本义指记述传说或奇异的故事。唐代裴铏的《传奇》一书可能是该术语的最早应用。宋代时以唐代小说《莺莺传》为传奇,元代时称唐人小说为“唐传奇”。与唐传奇相比,宋代传奇更为贴近生活和口语。其二,指宋元时期的诸宫调、戏文、杂剧等戏曲文学类作品。因这一时期的说唱文学、戏曲创作等多取材于唐传奇,故称。其三,指明清时期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编戏曲。由南戏发展而来,也融合了元杂剧的特点,如梁辰鱼(1519—1591)的《浣纱记》、孔尚任(1648—1718)的《桃花扇》、洪昇(1645—1704)的《长生殿》等。各个时期的传奇概念,既有题材的沿用与拓展,又有手法的继承与创新,其核心“传奇特之事、演奇特之人”是一以贯之的。
金元创名“杂剧”,国初演作“传奇”。杂剧北音,传奇南调。杂剧折惟四,唱止一人;传奇折数多,唱必匀派。杂剧但摭一事颠末,其境促;传奇备述一人始终,其味长。
(金元时期的“杂剧”名称,到了明朝初年演变为“传奇”。杂剧是北方音乐,传奇是南方曲调。杂剧只有四折,一人主唱;传奇的折数很多,演唱也按角色均匀分派。杂剧只取一件事的首尾,故事情境未免局促;传奇详细演绎主人公的故事原委,自然意味深长。))
古人呼剧本为“传奇”者,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新,即奇之别名也。若此等情节业已见之戏场,则千人共见,万人共见,绝无奇矣,焉用传之?是以填词之家,务解“传奇”二字。
(古代人把剧本称为“传奇”,是因为其中所讲述的故事非常奇特, 没有人亲眼见过却能在世间流传,所以用这个名称。可见不是奇事就不会流传。“新”就是奇特的另一说法。如果这个情节已经在戏场里演过,则成千上万的人都一同见过,大家绝不会感到新奇了,还用得着特别去“传”吗?因此填写戏曲剧本的人,务必要明白“传奇”二字的含义。)
以人物形象刻画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式。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按照篇幅及容量,小说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中国古典小说,按照所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神怪小说…
古代一种用说唱方式讲说故事的伎艺。“话”即故事。“说话”渊源于先秦时代,优人以俳谐方式讲故事。汉末魏晋时期,佛教、道教人士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故事讲述宗教经义,后发展为唐代的“俗讲”。在前代基础上,宋代…
曲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文学体式,一般指宋金以来的北曲(音乐多用北方曲调,演唱和念白用北方音)和南曲(音乐多用南方曲调,演唱和念白用南方音)。因鼎盛于元代,故又称为元曲。“曲”与词的体制相近,但句法较词灵…
中国传统乐学将调式与音高结合,划分、命名音乐类型并描述其特性的基本理论。以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等七声或其中五声、六声音阶中任何一声为主音,与其他乐音按一定的音程关系(相隔若干音度)组织在一起,…
起源于北方的戏剧。北曲的源头是北宋甚至更早时期流行北方民间的曲子,配合曲子的词多滑稽浅俗,南宋以后,北方地区在金、元统治之下,女真、蒙古等族的歌舞与音乐元素被大量引入,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北曲体系,同时逐渐…
指北宋末年至明末清初流行于南方的汉族戏文。其源头是宋室南渡之时,产生于温州地区的戏种,在当时被称作传奇、戏文等,又被称为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永嘉戏曲等。其特点是将民间唱腔引入杂剧,在村坊小曲的基础上发展…
词(可以配乐歌唱的长短句诗体)和曲(可以配乐歌唱的韵文体)两种文学体式的并称,在《四库全书》列于集部最末(曲更是有类无目),这是因为在古人的文学观念中,以诗文为正统,认为诗文可以表现较为正式的内容,而词曲则仅…
有广狭二义:广义指流行于金代的一种戏曲形式,狭义指这种戏曲演唱用的脚本。因多在行院(hánɡyuàn)演出,故称院本。元代初年仍然流行,目前无独立完整的作品传世,其艺术特点可大致归纳为:篇幅较短,结构简单,…
宋代产生的由滑稽表演、歌舞、杂戏组合而成的综合性戏曲形式,是以唐代参军戏为基础并吸收当时的歌舞、曲艺等发展起来的早期戏剧形式。内容上以滑稽讽刺为主,演出形式多采用“一场两段”,有时候会增加“杂扮”。宋杂…
是元代代表性戏剧种类。其前身为宋代北方杂剧,它以北方民间流行的俚俗表演形式为基础,吸收了金代诸宫调、院本的表演特点和舞台经验,经元初关汉卿等戏剧名家完善定型,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戏剧表演形式。元杂剧通常一本…
一种源于北宋、流行于金元的说唱艺术。同一宫调的多首曲子,可组成一个套曲,诸宫调则是不同宫调的多个套曲的组合。其表演形式是唱完一个宫调的套曲,即换韵演唱另一个宫调的套曲。在套曲与套曲的演唱间隙,表演者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