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元代代表性戏剧种类。其前身为宋代北方杂剧,它以北方民间流行的俚俗表演形式为基础,吸收了金代诸宫调、院本的表演特点和舞台经验,经元初关汉卿等戏剧名家完善定型,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戏剧表演形式。元杂剧通常一本四折,每折由同一宫调的曲子组成套曲,主角正旦或正末主唱。元杂剧剧情完整,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更加生动立体,人物的念白科介等戏曲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元大都经济发达,市井繁荣,文人与艺人联系密切,也助推了元杂剧创作的兴盛。元代末年,元杂剧衰落,至明代,逐渐被其他戏曲形式取代。
乐音与政通,而伎剧亦随时所尚而变。近代,教坊院本之外,再变而为杂剧。
(音乐与国家治理的好坏相通,而戏剧也随着时代的审美观念和趣味而变化。近代,教坊在院本之外,又变化出杂剧。)
唐时有传奇,皆文人所编,犹野史也,但资谐笑耳。宋之戏文,乃有唱念,有诨。金则院本、杂剧合而为一。至我朝,乃分院本、杂剧而为二。
(唐代有传奇,都是文人编写的,就像野史那样,只是用作谈资取笑罢了。宋代的戏文,才有唱腔、念白和插科打诨。金代时院本和杂剧是合在一起的。到了本朝,才将院本、杂剧分成两种。)
曲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文学体式,一般指宋金以来的北曲(音乐多用北方曲调,演唱和念白用北方音)和南曲(音乐多用南方曲调,演唱和念白用南方音)。因鼎盛于元代,故又称为元曲。“曲”与词的体制相近,但句法较词灵…
中国传统乐学将调式与音高结合,划分、命名音乐类型并描述其特性的基本理论。以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等七声或其中五声、六声音阶中任何一声为主音,与其他乐音按一定的音程关系(相隔若干音度)组织在一起,…
起源于北方的戏剧。北曲的源头是北宋甚至更早时期流行北方民间的曲子,配合曲子的词多滑稽浅俗,南宋以后,北方地区在金、元统治之下,女真、蒙古等族的歌舞与音乐元素被大量引入,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北曲体系,同时逐渐…
指北宋末年至明末清初流行于南方的汉族戏文。其源头是宋室南渡之时,产生于温州地区的戏种,在当时被称作传奇、戏文等,又被称为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永嘉戏曲等。其特点是将民间唱腔引入杂剧,在村坊小曲的基础上发展…
有广狭二义:广义指流行于金代的一种戏曲形式,狭义指这种戏曲演唱用的脚本。因多在行院(hánɡyuàn)演出,故称院本。元代初年仍然流行,目前无独立完整的作品传世,其艺术特点可大致归纳为:篇幅较短,结构简单,…
作为文艺术语,含义有三:其一,指唐宋时期的一种短篇小说体裁。或认为由六朝时的志怪小说演变而来,内容扩展到对社会生活及各种人情世态的描写。“传”为传说,“奇”为奇异,本义指记述传说或奇异的故事。唐代裴铏的…
一种源于北宋、流行于金元的说唱艺术。同一宫调的多首曲子,可组成一个套曲,诸宫调则是不同宫调的多个套曲的组合。其表演形式是唱完一个宫调的套曲,即换韵演唱另一个宫调的套曲。在套曲与套曲的演唱间隙,表演者通过…
宋代产生的由滑稽表演、歌舞、杂戏组合而成的综合性戏曲形式,是以唐代参军戏为基础并吸收当时的歌舞、曲艺等发展起来的早期戏剧形式。内容上以滑稽讽刺为主,演出形式多采用“一场两段”,有时候会增加“杂扮”。宋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