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北方的戏剧。北曲的源头是北宋甚至更早时期流行北方民间的曲子,配合曲子的词多滑稽浅俗,南宋以后,北方地区在金、元统治之下,女真、蒙古等族的歌舞与音乐元素被大量引入,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北曲体系,同时逐渐吸引了文人加入创作队伍,从而产生了大量优秀作品。与宋代文人词相比,北曲朴素率真,多用口语,格律调式更加自由。其主要演唱形式为小令和套数。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为杂剧。元代文人社会地位低下,借助北曲抒情寄意,创作盛况空前,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1251 ? — 1321后)、白朴(1226 — 1306后)、郑光祖(? — 1324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宋世所谓诗余,金元以来所传南北曲者,虽非古之遗音,而犹有此名目也,夫人能为之,而闻之者亦能辨别其是否,诚因今而求之古,循俗而入于雅……因声以考律,正律以定器,三代之乐亦可复矣。
(宋代所说的词,金元以来所流行的南曲、北曲,虽然不是上古留传下来的音乐,但仍然有宫、商、角、徵、羽这些名目,有人能够制作这些曲子,而听曲子的人也能听得出音律是否正确,其实这是从当代音乐推求古代音乐,由俗乐而进入雅乐……凭所唱的声音来考求音律,再通过标准的音律来确定乐器的声音,如此则夏、商、周三代的音乐都可以复原了。)
唱者只二人,末泥主男唱,旦儿主女唱。他若杂色入场,第有白无唱,谓之“宾白”。“宾”与“主”对,以说白在“宾”,而唱者自有“主”也。至元末明初,改北曲为南曲,则杂色人皆唱,不分宾主矣。
(演唱的只有两个人,末泥专唱男角,旦儿专唱女角。其他角色入场,只有说话而没有唱腔,称为“宾白 ”。“宾”和“主”相对,说白属于“宾”的事情,演唱则属于“主”的事情。到了元末明初,北曲受南曲影响而改变,则所有的角色都演唱,不再区分“宾”和“主”了。)
曲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文学体式,一般指宋金以来的北曲(音乐多用北方曲调,演唱和念白用北方音)和南曲(音乐多用南方曲调,演唱和念白用南方音)。因鼎盛于元代,故又称为元曲。“曲”与词的体制相近,但句法较词灵…
词(可以配乐歌唱的长短句诗体)和曲(可以配乐歌唱的韵文体)两种文学体式的并称,在《四库全书》列于集部最末(曲更是有类无目),这是因为在古人的文学观念中,以诗文为正统,认为诗文可以表现较为正式的内容,而词曲则仅…
中国传统乐学将调式与音高结合,划分、命名音乐类型并描述其特性的基本理论。以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等七声或其中五声、六声音阶中任何一声为主音,与其他乐音按一定的音程关系(相隔若干音度)组织在一起,…
指北宋末年至明末清初流行于南方的汉族戏文。其源头是宋室南渡之时,产生于温州地区的戏种,在当时被称作传奇、戏文等,又被称为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永嘉戏曲等。其特点是将民间唱腔引入杂剧,在村坊小曲的基础上发展…
作为文艺术语,含义有三:其一,指唐宋时期的一种短篇小说体裁。或认为由六朝时的志怪小说演变而来,内容扩展到对社会生活及各种人情世态的描写。“传”为传说,“奇”为奇异,本义指记述传说或奇异的故事。唐代裴铏的…
有广狭二义:广义指流行于金代的一种戏曲形式,狭义指这种戏曲演唱用的脚本。因多在行院(hánɡyuàn)演出,故称院本。元代初年仍然流行,目前无独立完整的作品传世,其艺术特点可大致归纳为:篇幅较短,结构简单,…
宋代产生的由滑稽表演、歌舞、杂戏组合而成的综合性戏曲形式,是以唐代参军戏为基础并吸收当时的歌舞、曲艺等发展起来的早期戏剧形式。内容上以滑稽讽刺为主,演出形式多采用“一场两段”,有时候会增加“杂扮”。宋杂…
是元代代表性戏剧种类。其前身为宋代北方杂剧,它以北方民间流行的俚俗表演形式为基础,吸收了金代诸宫调、院本的表演特点和舞台经验,经元初关汉卿等戏剧名家完善定型,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戏剧表演形式。元杂剧通常一本…
一种源于北宋、流行于金元的说唱艺术。同一宫调的多首曲子,可组成一个套曲,诸宫调则是不同宫调的多个套曲的组合。其表演形式是唱完一个宫调的套曲,即换韵演唱另一个宫调的套曲。在套曲与套曲的演唱间隙,表演者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