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北宋末年至明末清初流行于南方的汉族戏文。其源头是宋室南渡之时,产生于温州地区的戏种,在当时被称作传奇、戏文等,又被称为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永嘉戏曲等。其特点是将民间唱腔引入杂剧,在村坊小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起初没有宫调、节奏方面的讲究,只是顺口可歌而已。元代高明(公元1301?—1370?年)创作的《琵琶记》,标志着南戏体制的完备。南戏继承了宋代杂剧,开启明代传奇,篇幅长,角色丰富,而且各种角色都可演唱。《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是南戏代表作。我国南方戏曲中有多种声腔都是在南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曲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文学体式,一般指宋金以来的北曲(音乐多用北方曲调,演唱和念白用北方音)和南曲(音乐多用南方曲调,演唱和念白用南方音)。因鼎盛于元代,故又称为元曲。“曲”与词的体制相近,但句法较词灵…
中国传统乐学将调式与音高结合,划分、命名音乐类型并描述其特性的基本理论。以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等七声或其中五声、六声音阶中任何一声为主音,与其他乐音按一定的音程关系(相隔若干音度)组织在一起,…
起源于北方的戏剧。北曲的源头是北宋甚至更早时期流行北方民间的曲子,配合曲子的词多滑稽浅俗,南宋以后,北方地区在金、元统治之下,女真、蒙古等族的歌舞与音乐元素被大量引入,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北曲体系,同时逐渐…
有广狭二义:广义指流行于金代的一种戏曲形式,狭义指这种戏曲演唱用的脚本。因多在行院(hánɡyuàn)演出,故称院本。元代初年仍然流行,目前无独立完整的作品传世,其艺术特点可大致归纳为:篇幅较短,结构简单,…
作为文艺术语,含义有三:其一,指唐宋时期的一种短篇小说体裁。或认为由六朝时的志怪小说演变而来,内容扩展到对社会生活及各种人情世态的描写。“传”为传说,“奇”为奇异,本义指记述传说或奇异的故事。唐代裴铏的…
宋代产生的由滑稽表演、歌舞、杂戏组合而成的综合性戏曲形式,是以唐代参军戏为基础并吸收当时的歌舞、曲艺等发展起来的早期戏剧形式。内容上以滑稽讽刺为主,演出形式多采用“一场两段”,有时候会增加“杂扮”。宋杂…
是元代代表性戏剧种类。其前身为宋代北方杂剧,它以北方民间流行的俚俗表演形式为基础,吸收了金代诸宫调、院本的表演特点和舞台经验,经元初关汉卿等戏剧名家完善定型,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戏剧表演形式。元杂剧通常一本…
一种源于北宋、流行于金元的说唱艺术。同一宫调的多首曲子,可组成一个套曲,诸宫调则是不同宫调的多个套曲的组合。其表演形式是唱完一个宫调的套曲,即换韵演唱另一个宫调的套曲。在套曲与套曲的演唱间隙,表演者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