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指阅读经典作品时,要像潜泳一样沉浸其中、反复玩味,方能有所收获,激发自己的情志和感悟。作为一种读书做学问的方法,它强调调动自己 的经验和学养,努力思考书中的问题、观点、材料及事实,使自己的学问如源头活水而常新。作为一种理解与诠释文艺作品的方法,它强调努力进入 作品特定的情境,通过反复体会与咀嚼,最终领略作品的深层意蕴及审美意境。它也表明文艺作品具有兴发志意和感化人心的效力。
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
(学者读书,必须收腹端坐,慢慢看,轻声念,放空心灵,沉浸其中,并结合自身经验进行思考和体察。)
此等语言自有个血脉流通处,但涵泳久之,自然见得条畅浃洽,不必多引外来道理、言语,却壅滞诗人活底意思也。
(这些语言都有内在的血脉连通之处,只要沉潜其中反复玩味,自然能够清头绪,融会贯通,不必引用很多外来的道理和言论,这样反而遮蔽诗人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
熟绎上下文,涵泳以求其立言之指,则差别毕见(xiàn)矣。
(细致推究上下文的联系,沉浸其中以求把握文章的主旨,那么不同文章的差别就会完全显现出来了。)
指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情趣、意趣等。作者的“趣”决定他们对自然、人生的独特体验和理解,以及对作品主题的选择和作品的表现风格。“趣”是作品中无形的精神韵味,通过审美活动而体现出它的价值与品位…
诗歌中能够使欣赏者反复回味的意蕴,实即诗歌美感。南朝诗论家钟嵘(?— 518 ?)在《诗品》中提出,五言诗歌创作应重视内容与形式的配合,使欣赏者在品读中产生无穷的回味。后来“滋味”也指从事文艺创作时的一种趣…
指文学艺术作品中清远淡雅的意蕴和韵味。原本是对人物的风度神情的评价,魏晋时人认为人格之美在于内在精神气韵,不同于汉代人推重外形。后来这一概念进入书画理论,指作品内在的精神韵味。明代人从书画理论引入诗歌理…
指文艺作品所描绘的景象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高度融合而形成的审美境界。“境”本指疆界、边界,汉末魏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认为现实世界皆为空幻,唯有心灵感知才是真实的存在,“境”被认为是人的心灵感知所能达到的界…
“境界”本指疆域边界、土地边界,后来在佛经翻译中,“境界”一词被用于精神领域,指人破除对于物质世界的沉迷后所达到的精神层次或修为境域。作为文艺术语,主要指文艺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审美层次和境域,是作者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