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认识上的蔽塞,以求获得对“道”的认识。“解蔽”一说出自《荀子》。荀子(前313?—前238)认为,人的良好的道德行为乃是基于人心对“道”的认识,但人心时常受到自身的好恶、欲求及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片面的、狭隘的认识。要解除人心所受到的遮蔽,就需要锻炼心知“道”的能力,使心处于“虚壹而静”的状态。
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县(xuán)衡焉。是故众异不得相蔽以乱 其伦也。
(圣人知晓心在认知上的弊病,看到心被蔽塞而带来的危害,因此不只注意欲求的一面,也不只注意厌恶的一面;不只注意起始,也不只注意终结;不只关注近处的事物,也不只关注遥远的事物;不只关注广博的方面,也不只关注浅显的方面;不只注意古代,也不只注意当下。把各种事物排列出来, 在中间确定一个标准来加以判断。这样,事物间的众多差异就不会造成片面的认识而最终扰乱事物的秩序。)
本义指人所行之路,引申而有三重含义:其一,指不同领域的事物所遵循的法则,如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称为天道,人事活动所遵循的规律称为人道;其二,指万事万物所遵循的普遍法则;其三,指事物的本原或本体,超越于有形…
排除一切欲望与理性思维的干扰,达到心灵的纯净与安宁。由道家老庄最先提出,荀子(前313?—前238)也用它说明专心致志所达到的一种精神状态。由于这种心境与文艺审美中无物无我、无知无欲的心理特性相通,因此,古代…
基于心的一种认识活动。由于人们对心及其与外物关系的理解不同,因此对“心知”的认识也有所差异。有人强调,人需要通过心的作用认识日用伦常之道,并使之成为某种内在的诉求。“心知”是人实现道德行为与伦理生活的必…
原指在深远虚净的心境下览知万物,是老子提出的认识“道”的一种方法。老子认为,只有摒弃一切杂念与成见,保持内心明澈如镜,才能静观万物,从而认识“道”,体会其精要。后世文艺评论家因为“玄览”所主张的心境与文…
心灵进入完全虚静的状态。出自《庄子·人间世》。书中借由孔子(前551 — 前479)之口向颜回(前521 — 前481)讲解“心斋” 之义。庄子(前369 ?— 前286)认为,耳和心在感知外物时,有彼我、是非之别。而气则虚无…
荀子(前313 ?— 前238)所提出的一种用以把握日用伦常之道的心灵状态。荀子认为,需要通过心的作用才能知“道”。但人心时常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只有进入“虚壹而静”的状态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虚”是不使已收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