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不同意义上使用“大学”的概念。其一,从学校制度而言,“大学”指由国家设立的最高等级的学校,即“太学”,有别于地方设立的“塾”、“庠(xiánɡ)”、“序”等。其二,从教学内容而言,“大学”即所谓成人之学,主要讲授为人处事、治国理政的道理与原则,有别于学习文字或具体礼仪、技艺的“小学”。其三,从教学目标而言,“大学”旨在帮助学生确立健全的人格与德性,培养治国理政的人才。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ɡ),术(suì)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古代的教育,家族中设有塾,每一党设有庠,每一遂设有序,诸侯国的国都设有学。学生每年入学,隔年考核。第一年考察经文断句、理解经典的能力及学习志向,第三年考察是否专注学业、友爱同学,第五年考察是否博学、亲爱老师,第七年考察学问上是否有独立见解和选取良友的能力,称为小成。第九年考察是否能够触类旁通、通达无碍,坚定独立而不违反所学的道理,称为大成。如此之后足以教化民众、改易风俗,附近的民众都对他心悦诚服,而远方的民众也都来归附他,这就是大学教育的步骤和目标。)
具备了健全德性与全面技能的人。在古人看来,“成人”的标志并不是 年龄的增长所带来的身体的成熟,而是通过学习、修养获得了健全的德性和 全面的技能。“成人”需要具备智慧、勇气,能够节制自己的欲望,并掌握各种技…
有两种含义:其一,彰显美德;其二,指光明或纯明的德性。“明德”最初是对为政者的一种要求。“德”特指为政者在照顾百姓、任用官吏、施加赏罚等方面的良好品行。“明德”即是在施政中遵循并彰显这些德行。后世用“明…
使心归之于正以践行日用伦常之道。出自《礼记·大学》,与格物、致知、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称“八条目”,是儒家所倡导的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正心”以“诚意”为前提。在真诚践行日用伦常之道的过…
使追求日用伦常之道的意愿真实无妄。“诚意”出自《大学》,与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称“八条目”,是儒家所倡导的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环节。“诚意”以“致知”为前提。在知晓日用伦常之道的基…
在与事物的接触中体认人伦日用之道。“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与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称“八条目”。“致知”在于“格物”,二者密切相关,故有时并称“格致”。历代学者对“格物致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缩写。以个人自身修养为基础逐步向外扩展,先治理好家庭,进而治理好邦国,更进而安抚和治理天下百姓。这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哲学和政治抱负的一个重要命题,体现了儒家由个人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