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追求日用伦常之道的意愿真实无妄。“诚意”出自《大学》,与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称“八条目”,是儒家所倡导的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环节。“诚意”以“致知”为前提。在知晓日用伦常之道的基…
修撰文辞,确立诚信。“修”指修撰、修饰,也有人认为指内心的修养省察。“辞”指言辞、文辞,是所说的话语;也有人认为指文治教化。“立”,建立,确立。“诚”是诚信,包含文辞真实、内容信实、感情诚挚、恭敬守信等…
“信”的基本含义是恪守信诺、诚实不欺。“信”是为人立身需要遵守的基本道德。守信必须符合道义的原则,如果信约有悖于道义,则不能盲目追求信诺的履行。儒家特别强调两个方面的“信”:其一,是执政者应信守对百姓的…
本义指人所行之路,引申而有三重含义:其一,指不同领域的事物所遵循的法则,如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称为天道,人事活动所遵循的规律称为人道;其二,指万事万物所遵循的普遍法则;其三,指事物的本原或本体,超越于有形…
本义指玉石的纹理,引申而有三重含义:其一,指具体事物的样式或性质,如短长、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等物理属性;其二,指万事万物所遵循的普遍法则;其三,指事物的本原或本体。后两种含义与“道”相近。宋明…
天地万物的存在与变化所遵循的基本法则(与“人道”相对)。古人对“天道”的理解并不相同:其一,认为“天道”尤其是与日月星辰运行有关的天象暗示或决定着人事的吉凶成败。古代有专门的职官负责通过对天象的观察来推…
天地万物与人类社会所遵循的普遍法则。宋明儒者认为,“天”的本质意义就是“天理”,并将“天理”作为具有终极意义的最高范畴。“天理”是事物的本体或本原,决定着人与事物的本性,是自然法则与人伦道德的依据。“天…
孔子(前551 — 前479)和儒家所肯定的最高德行。“中”指言行没有过或不及的状态或标准。凡事都有某种限度,超过和达不到这个限度都是不好的。“庸”包含两个相关的含义:其一指平常,其二指恒常。“中”只有在平常日…
中正不偏的行事法则。“中道”是相对于偏颇的行为而言的。古人认为,天地万物的存在与变化遵循着基本的法则。这一法则体现在人为行事中,即是“中道”。人的言行应符合于“中道”。儒家主张通过遵循“中道”,避免过度…
人天生所具有的道德本性与道德上的认识和实践能力。“良知”一词最初由孟子(前372?—前289)提出,认为人不假思虑便能知道的便是“良知”。“良知”的具体内容包括亲爱其父母、尊敬其兄长。而亲爱父母是仁,尊敬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