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戏剧上半场最后一出收场戏。明末清初曲论家李渔 (1611 — 1680)提出这一术语,包含戏剧上半场收束的要求和技巧:既要让上半场结构相对完整,完成基本人物、事件的交代,不中断一个连续事件;又要展开主要冲突,为下半场埋下伏笔,给观众留下悬念。多场戏、长篇说书也经常运用这一收束技巧,让观众或听众得以暂时满足或对下面的剧情有所期待。
半部之末出,暂摄情形,略收锣鼓,名为小收煞。宜紧,忌宽;宜热,忌冷。
(上半场的最后一出戏结束之时,要暂时收束剧情,稍稍止住锣鼓,这叫做小收煞。剧情应当紧凑而不拖沓,场景应当热闹而不冷清。)
但为子 (yóu)妾者,玉胜而下,尚四五人,不特场上不可演, 即此记之后,亦收煞不尽,不能不举此遗彼矣。
(作为主人公子輶的妾的,除了玉胜,还有四五个,这些妾不只是在场上不能全部表演,即使这折戏之后,情节也难以全部收束,因此在剧情安排中就会出现突出有些妾而不管其他妾的情况。)
指全本戏剧的收场戏。这一术语包含对戏剧全场收束的要求:自然合理而非生硬地交代剧中人物的结局、事件结果,让观众体验到情节有呼有应、有放有收、有始有终、有因有果,心理由紧张到舒释、由期待到满足的审美愉悦,有…
起源于北方的戏剧。北曲的源头是北宋甚至更早时期流行北方民间的曲子,配合曲子的词多滑稽浅俗,南宋以后,北方地区在金、元统治之下,女真、蒙古等族的歌舞与音乐元素被大量引入,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北曲体系,同时逐渐…
指北宋末年至明末清初流行于南方的汉族戏文。其源头是宋室南渡之时,产生于温州地区的戏种,在当时被称作传奇、戏文等,又被称为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永嘉戏曲等。其特点是将民间唱腔引入杂剧,在村坊小曲的基础上发展…
有广狭二义:广义指流行于金代的一种戏曲形式,狭义指这种戏曲演唱用的脚本。因多在行院(hánɡyuàn)演出,故称院本。元代初年仍然流行,目前无独立完整的作品传世,其艺术特点可大致归纳为:篇幅较短,结构简单,…
作为文艺术语,含义有三:其一,指唐宋时期的一种短篇小说体裁。或认为由六朝时的志怪小说演变而来,内容扩展到对社会生活及各种人情世态的描写。“传”为传说,“奇”为奇异,本义指记述传说或奇异的故事。唐代裴铏的…
是元代代表性戏剧种类。其前身为宋代北方杂剧,它以北方民间流行的俚俗表演形式为基础,吸收了金代诸宫调、院本的表演特点和舞台经验,经元初关汉卿等戏剧名家完善定型,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戏剧表演形式。元杂剧通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