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有两种不同含义:其一,指个人的良好品格或人们在社会共同生活中的良好品行。“德”原初的意义与行为有关,主要指外在的道德行为,后兼指与道德行为相应的内在的情感、意识,“德”被认为是外在的道德行为与内在…
爱他人要以合乎道德规范为原则,不能无原则地偏私偏爱、迁就纵容。 “德”即道德规范,也指人的道德品行,它是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内在依据。“爱人”属于个人层面的情感,而“德”则是全社会应共同遵守的规范。 “爱人…
以道德原则执掌国政,治理国家。孔子(前551—前479)在西周统治者一向秉承的“明德慎罚”的基础上提出了为后世儒家所遵循的“德政”理念。“德政”与“威刑”相对。“为政以德”并非不要刑法,而是突出强调道德对政治…
指古代有贤德的君主通过实行仁政,将天下诸侯都聚集在自己周围,以实现不同部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融合和文化上的涵化,形成和谐统一的部落联盟或多民族国家。这一思想是中国文化整体和谐观的重要表现,是中华民族…
消除仇怨,变战争为和平,变冲突为友好。“干”“戈”是中国古代用于防御和进攻的两种武器,借指战争、武力冲突;“玉”“帛”指圭、璋等玉器和束帛,是古代诸侯会盟、诸侯与天子朝聘时互赠的礼物,后来用于表示和平共…
依靠道义的就会兴旺,依靠暴力的就会消亡。见于《史记•商君列传》 引《尚书》。“德”即道义、恩德、德行,“力”即强力、暴力、武力。受儒家政治伦理思想影响,中国人自古提倡“王道”(以德服人),反对“霸道” (…
热衷于战争必然灭亡,而忘记战争必然危险。亦即是说,好战的国家 必然导致自身灭亡,而没有战备的国家又会使自己处于危险境地。“好战”是指为了自身利益,不顾道义,热衷于对外挑起冲突和战争;“忘战”是指忘记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