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义为教育感化,后侧重指风俗教化,即文学艺术作品对改变世情民风所起的教育感化作用。源于《毛诗序》,是儒家关于艺术功能论的重要范畴之一。“风教”强调诗歌、音乐对于人的思想感情的教育引导作用,认为统治者能够…
统治者自身的德行对百姓的影响。“风化”的意思是统治者的德行像风吹万物一样影响、感化民众,它是教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儒家认为,统治者是百姓的榜样,对百姓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统治者能够使自身的言行符合道德…
指教育和感化。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法。当政者一般通过行政命令、道德教育、环境影响、通俗读物传播、科举考试等诸种有形和无形的手段的综合运用,将主流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向民众普及,使之深入民众的日常…
中国古代借助音乐实施政治教化的方式,与“诗教”相配合。先秦儒家总结周代的音乐教育成果,认为音乐可以移风易俗,感化人心,培养人格,并由此建构了儒家关于音乐及音乐教育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后“乐教”和“诗教…
根据社会文明的进展程度与实际状况,用合于“人文”的基本精神和原则教化民众,引导民心向善,最终实现有差等又有调和的社会秩序。“人文”指的是诗书、礼乐、法度等精神文明的创造;“化”是教化、教导(民众)并使之…
以不言说的方式施行的教化。这是老子提出的一种符合“无为”原则的教化方式。古代一般意义上的教化,是统治者通过言语表达的各种命令、训导,使百姓的言行乃至心灵符合礼法的要求。老子反对这种“有为”的教化方式,认…
国家的制度和法令随时代而改变,社会的礼义随风俗而变化。法:既指制度和律法,还包括由统治者颁布的各种政令。时:指时代、时势。礼:主要指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俗:除了习俗、风气,还包括国情民意。它认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