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治者自身的德行对百姓的影响。“风化”的意思是统治者的德行像风吹万物一样影响、感化民众,它是教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儒家认为,统治者是百姓的榜样,对百姓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统治者能够使自身的言行符合道德…
原义为教育感化,后侧重指风俗教化,即文学艺术作品对改变世情民风所起的教育感化作用。源于《毛诗序》,是儒家关于艺术功能论的重要范畴之一。“风教”强调诗歌、音乐对于人的思想感情的教育引导作用,认为统治者能够…
中国古代借助音乐实施政治教化的方式,与“诗教”相配合。先秦儒家总结周代的音乐教育成果,认为音乐可以移风易俗,感化人心,培养人格,并由此建构了儒家关于音乐及音乐教育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后“乐教”和“诗教…
根据社会文明的进展程度与实际状况,用合于“人文”的基本精神和原则教化民众,引导民心向善,最终实现有差等又有调和的社会秩序。“人文”指的是诗书、礼乐、法度等精神文明的创造;“化”是教化、教导(民众)并使之…
转移风气,改变习俗。“移风易俗”是“乐”的重要功能。风俗是社会群体长期以来形成的共同的行为习惯,可能会包含某些违礼的成分。群体习惯的改变十分困难,不能单纯依赖强制的规范,而是需要发挥“乐”对于人心的深刻…
以不言说的方式施行的教化。这是老子提出的一种符合“无为”原则的教化方式。古代一般意义上的教化,是统治者通过言语表达的各种命令、训导,使百姓的言行乃至心灵符合礼法的要求。老子反对这种“有为”的教化方式,认…
教师和法度的教化。“ 师法之化 ” 是由荀子(前 313?—前 238)提出的。荀子认为,人天生具有对外物的欲求,这是人的本性。如果放纵人的这种本性,就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纷争,社会将陷入混乱。因此,需要通过后天的…
通过教育,使人摆脱蒙昧,归于正道(一说从童年开始就要施以正确的教育)。“蒙”即蒙昧、幼稚、无知;“养”即培养、教育;“正”即正道或端正的品性。作为中华教育智慧,“蒙以养正”揭示了教育的功能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