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治者自身的德行对百姓的影响。“风化”的意思是统治者的德行像风吹万物一样影响、感化民众,它是教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儒家认为,统治者是百姓的榜样,对百姓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统治者能够使自身的言行符合道德、礼法的规范,那么不必对百姓做出强制的要求,百姓就会出于对统治者的效法,而自觉地遵守德礼的规范。“风化”也指在统治者的这种影响下所形成的风俗、风气。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季康子向孔子询问为政之法:“如果诛杀无道之人,以成就合乎礼法的言行,怎么样?”孔子回答:“你施政治国,为什么要用杀戮呢?你自己追求善行,民众就会为善。君子的德行就像风,民众的德行就像草,风从草上面吹过,草必然会随着风向倒伏。”)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
(所谓风化,就是为政者向民众所推行的教化、前代的人对后人所生发的影响。)
原义为教育感化,后侧重指风俗教化,即文学艺术作品对改变世情民风所起的教育感化作用。源于《毛诗序》,是儒家关于艺术功能论的重要范畴之一。“风教”强调诗歌、音乐对于人的思想感情的教育引导作用,认为统治者能够…
指教育和感化。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法。当政者一般通过行政命令、道德教育、环境影响、通俗读物传播、科举考试等诸种有形和无形的手段的综合运用,将主流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向民众普及,使之深入民众的日常…
中国古代借助音乐实施政治教化的方式,与“诗教”相配合。先秦儒家总结周代的音乐教育成果,认为音乐可以移风易俗,感化人心,培养人格,并由此建构了儒家关于音乐及音乐教育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后“乐教”和“诗教…
根据社会文明的进展程度与实际状况,用合于“人文”的基本精神和原则教化民众,引导民心向善,最终实现有差等又有调和的社会秩序。“人文”指的是诗书、礼乐、法度等精神文明的创造;“化”是教化、教导(民众)并使之…
以不言说的方式施行的教化。这是老子提出的一种符合“无为”原则的教化方式。古代一般意义上的教化,是统治者通过言语表达的各种命令、训导,使百姓的言行乃至心灵符合礼法的要求。老子反对这种“有为”的教化方式,认…
转移风气,改变习俗。“移风易俗”是“乐”的重要功能。风俗是社会群体长期以来形成的共同的行为习惯,可能会包含某些违礼的成分。群体习惯的改变十分困难,不能单纯依赖强制的规范,而是需要发挥“乐”对于人心的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