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制度和法令随时代而改变,社会的礼义随风俗而变化。法:既指制度和律法,还包括由统治者颁布的各种政令。时:指时代、时势。礼:主要指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俗:除了习俗、风气,还包括国情民意。它认为一切都是变化发展的,制度、法令与礼义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它反对因循守旧,主张创新变革,一切以顺应时势和国情民意为治国理政的根本原则。它是《周易》“与时偕行”这一思想的发挥,也蕴含儒家所倡导的“民本”思想。
故古之所谓明君者,非一君也,其设赏有薄有厚,其立禁有轻有重,迹行不必同,非故相反也,皆随时而变,因俗而动。 (因此古时所谓贤明君王,不只是一人,他们设立的赏赐有多有少,颁布的禁令有轻有重。他们的做法不必完全一样,但也不是故意使之不同,都是随时代的发展而改变,随风俗的变化而改变。)
圣人者,明于治乱之道,习于人事之终始者也。其治人民也,期于利民而止。故其位齐也,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 (圣人都是懂得国家安定与动乱的规律、熟悉人情事理变化的人。他们治理民众,只希望对民众有利就可以了。所以他们确立适中的原则,不仰慕古人,也不拘泥于当今,而是根据时势而变迁、随着风气而改变。)
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 (所以圣人[治理国家],制度和法令随时代而改变,礼义随风俗而变化。衣服器械之类,都为了使用方便;法令制度,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宜的办法。)
“法”的本义指刑罚,引申而指法律、法令和法律制度。在古代中国,“法”和“礼”都是对人行为的规范;“礼” (礼教)旨在扬善;“法”(刑罚)旨在惩恶。古人认为,“法”虽由君王制定和颁布,但是君王和天下的人须…
社会秩序的总称,用以规范个人与他人、与天地万物乃至鬼神之间的关系。“礼”通过各种有关器物、仪式、制度的规定,明确了个人特定的身份及相应的责任、权力,从而区别了个人在社会群体中长幼、亲疏、尊卑的差等。“礼…
“时”有三种不同含义:其一,指天道运行的时序或规律,如春夏秋冬四时,或昼夜交替的时辰等。其二,指适宜于某种人事的天象或气候条件,如农时、天时等。其三,指人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时机、时运。“时”的出现与消失…
时代不同而处事之法各异。出自《韩非子·五蠹》。韩非子(前280?-前233)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情形发生了各种变化。处事之法也应根据新的情况做出相应调整,而不能简单地去模仿历史上的做法。法家之士多持有类…
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兴衰消长,亦指随着时势而进退。出自《周易·彖下》。“时”即时间,也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时机或时运;“消”即消减、衰亡;“息”即滋长、兴盛。中国古人认识到,世界是时间性的,是过程,一…
既掌握事物的基本规律,又懂得灵活应对具体情况或问题;既坚持原则,又能随机应变。“常”与“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事物的本质规定性、基本规律、一般原则等具有相对稳定性,故称“常”;具体事物及具体应对…
事物达到极限则会发生变化,发生变化则能通顺,通顺则能长久。出自《周易·系辞下》,是对事物变化规律的一种认识。《系辞》认为,事物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并且会在至极之时朝向对立面转化。人应把握这一事物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