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六艺之一,常与“礼”并称。相较于各种外在的礼法规范,音乐最能感动人的内心并对人的言行产生影响。但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属于儒家所 说的“乐”的范畴。“乐”应能有助于人的性情处于平和中正的状态,使人的言行自觉符合礼的要求,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乐”常与其他礼仪形式配合运用,是维系人伦秩序、移风易俗的重要手段。
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 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
(没有一种东西能替代乐来促成社会的和谐,也没有一种东西能替代礼来分别社会的伦理差等。乐使人们相互和谐,礼使人们分别差等。礼和乐一起管控人心的各个方面。)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孔子说:“我厌恶用紫色取代红色,厌恶用郑国的音乐扰乱雅正的音乐,憎恶伶牙俐齿而使国家倾覆的人。”)
中国古代借助音乐实施政治教化的方式,与“诗教”相配合。先秦儒家总结周代的音乐教育成果,认为音乐可以移风易俗,感化人心,培养人格,并由此建构了儒家关于音乐及音乐教育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后“乐教”和“诗教…
典雅纯正的音乐。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举行朝贺、宫廷宴享及其他重大庆典活动时所用的音乐。“雅乐”多歌颂朝廷功德,音乐中正平和,歌词典雅纯正,其奏唱、伴舞都有明确的礼仪规范。历代朝廷都将雅乐作为推行教…
指音乐,是由心中情感触动而发出的有节奏和韵律的声音。古人常以“音”与“声”相对:凡自然物所发声音叫作“声”,由人的内心情感触动而发出的声音叫作“音”;单一的声响叫作“声”,不同“声”的比配叫作“音”,不…
社会秩序的总称,用以规范个人与他人、与天地万物乃至鬼神之间的关系。“礼”通过各种有关器物、仪式、制度的规定,明确了个人特定的身份及相应的责任、权力,从而区别了个人在社会群体中长幼、亲疏、尊卑的差等。“礼…
原为中国古代音乐概念。主要含义有二:其一,指儒家与官方倡导的典雅、纯正的音乐;有时也指五正声,即宫、商、角、徵、羽五音。其二,因儒家认为《诗经》的音乐体制与思想内容最为纯正典雅,是“正声”的典范,故后世…
指与“雅乐”相对的民间通俗音乐。原指春秋战国时期郑、卫地区的音乐,又称“郑卫之音”。较之雅乐的庄重、大气、规范,郑声曲调自由、富于形式变化,歌词内容多写男女之情。孔子(前551—前479)认为这些作品放纵个人…
通过审察音乐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教化情况。是儒家文艺观的具体体现。儒家认为,乐为心声,能传达人的情感和感受,因此,国家政治是否清明、百姓生活是否富足、社会风气是否淳厚,往往会通过音乐表现出来。《左传》记载…
八类乐器所演奏的声音能够协调配合,在整体上达到和谐。“八音”指由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等八种材质制成的乐器所演奏出的不同声音。“八音克谐”的说法出自《尚书》。它强调发挥八音各自的长处,在整体协调…
指动乱时代的音乐。儒家认为,音乐与社会政治相互联通,音乐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政治盛衰得失及社会风俗的变化。如果一个国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其音乐、诗歌等文艺作品一定充满了怨恨愤怒。统治者必须及时检讨并纠正…
国家将亡时的音乐,后多指颓靡荒淫的音乐。儒家认为,一个国家即将灭亡时,音乐多颓靡荒淫;而生活于社会底层的民众却困苦不堪,其音乐、 诗歌等文艺作品一定充满了悲哀忧思。统治者若还不警醒,亡国也就为期不远了。…
指太平时代的音乐。儒家认为,音乐与社会政治相互联通,音乐能反映 一个国家的政治盛衰得失及社会风俗的变化。乐教能促使政治清明,社会秩序稳定;反过来,太平时代政治开明、和美,其音乐、诗歌作品一定充满详和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