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审察音乐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教化情况。是儒家文艺观的具体体现。儒家认为,乐为心声,能传达人的情感和感受,因此,国家政治是否清明、百姓生活是否富足、社会风气是否淳厚,往往会通过音乐表现出来。《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国,观赏鲁国人演奏的周代不同诸侯国或地区的音乐,并据此评析音乐中所反映出的各国治政状况。这应该是审音知政的源头。这一思想方式产生于秦汉时期,它打通了艺术和政治的界限,将艺术审美活动导向社会现实生活,体现出儒家文艺观以政教为本的特点,使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染上了浓郁的政治伦理色彩。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所以,太平时代的音乐安详欢乐,这是因为政治宽和的缘故;动乱时代的音乐充满了怨恨与愤怒,这是因为政治混乱的缘故;国家将亡时的音乐充满了悲哀忧思,这是因为民众困苦不堪的缘故。音乐所反映出的道理,与一个国家的政治是相通的。)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 ,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凡是乐音,都是从人的内心产生。音乐则和社会的伦理相通。因此,知道声响但不懂得更高级乐音的,是禽兽。知道乐音但不懂得更高级音乐的,是众人。只有君子才能懂得音乐。因此,审察声响可以知晓乐音,审察乐音可以知晓音乐,审察音乐可以知晓一个国家的治政情况,如此则治理国家的方法就齐备了。)
指音乐,是由心中情感触动而发出的有节奏和韵律的声音。古人常以“音”与“声”相对:凡自然物所发声音叫作“声”,由人的内心情感触动而发出的声音叫作“音”;单一的声响叫作“声”,不同“声”的比配叫作“音”,不…
原为中国古代音乐概念。主要含义有二:其一,指儒家与官方倡导的典雅、纯正的音乐;有时也指五正声,即宫、商、角、徵、羽五音。其二,因儒家认为《诗经》的音乐体制与思想内容最为纯正典雅,是“正声”的典范,故后世…
指与“雅乐”相对的民间通俗音乐。原指春秋战国时期郑、卫地区的音乐,又称“郑卫之音”。较之雅乐的庄重、大气、规范,郑声曲调自由、富于形式变化,歌词内容多写男女之情。孔子(前551—前479)认为这些作品放纵个人…
典雅纯正的音乐。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举行朝贺、宫廷宴享及其他重大庆典活动时所用的音乐。“雅乐”多歌颂朝廷功德,音乐中正平和,歌词典雅纯正,其奏唱、伴舞都有明确的礼仪规范。历代朝廷都将雅乐作为推行教…
主要有两种用法:其一,指治理国家所施行的一切措施。“政”指统治者规定的法令、制度、秩序;“治”指对百姓的管理、治理,是“政”的具体实施。其二,指国家治理达到稳定良好的状态,即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天下太平…
指动乱时代的音乐。儒家认为,音乐与社会政治相互联通,音乐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政治盛衰得失及社会风俗的变化。如果一个国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其音乐、诗歌等文艺作品一定充满了怨恨愤怒。统治者必须及时检讨并纠正…
国家将亡时的音乐,后多指颓靡荒淫的音乐。儒家认为,一个国家即将灭亡时,音乐多颓靡荒淫;而生活于社会底层的民众却困苦不堪,其音乐、 诗歌等文艺作品一定充满了悲哀忧思。统治者若还不警醒,亡国也就为期不远了。…
指太平时代的音乐。儒家认为,音乐与社会政治相互联通,音乐能反映 一个国家的政治盛衰得失及社会风俗的变化。乐教能促使政治清明,社会秩序稳定;反过来,太平时代政治开明、和美,其音乐、诗歌作品一定充满详和欢乐…
政事通达,人民和顺。“政通”即国家政策、法令等能够全面贯彻落实,政治事务运转顺畅有效;“人和”即人人各得其宜,上下一心,团结融洽。作为良好的治理状态,它与“国泰民安”义近,但更强调人的因素,并凸显“政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