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音乐,是由心中情感触动而发出的有节奏和韵律的声音。古人常以“音”与“声”相对:凡自然物所发声音叫作“声”,由人的内心情感触动而发出的声音叫作“音”;单一的声响叫作“声”,不同“声”的比配叫作“音”,不…
典雅纯正的音乐。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举行朝贺、宫廷宴享及其他重大庆典活动时所用的音乐。“雅乐”多歌颂朝廷功德,音乐中正平和,歌词典雅纯正,其奏唱、伴舞都有明确的礼仪规范。历代朝廷都将雅乐作为推行教…
原为中国古代音乐概念。主要含义有二:其一,指儒家与官方倡导的典雅、纯正的音乐;有时也指五正声,即宫、商、角、徵、羽五音。其二,因儒家认为《诗经》的音乐体制与思想内容最为纯正典雅,是“正声”的典范,故后世…
指与“雅乐”相对的民间通俗音乐。原指春秋战国时期郑、卫地区的音乐,又称“郑卫之音”。较之雅乐的庄重、大气、规范,郑声曲调自由、富于形式变化,歌词内容多写男女之情。孔子(前551—前479)认为这些作品放纵个人…
指动乱时代的音乐。儒家认为,音乐与社会政治相互联通,音乐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政治盛衰得失及社会风俗的变化。如果一个国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其音乐、诗歌等文艺作品一定充满了怨恨愤怒。统治者必须及时检讨并纠正…
古代六艺之一,常与“礼”并称。相较于各种外在的礼法规范,音乐最能感动人的内心并对人的言行产生影响。但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属于儒家所 说的“乐”的范畴。“乐”应能有助于人的性情处于平和中正的状态,使人的言行…
中国古代借助音乐实施政治教化的方式,与“诗教”相配合。先秦儒家总结周代的音乐教育成果,认为音乐可以移风易俗,感化人心,培养人格,并由此建构了儒家关于音乐及音乐教育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后“乐教”和“诗教…
通过审察音乐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教化情况。是儒家文艺观的具体体现。儒家认为,乐为心声,能传达人的情感和感受,因此,国家政治是否清明、百姓生活是否富足、社会风气是否淳厚,往往会通过音乐表现出来。《左传》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