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发展演变中的一种书体。亦称“隶字”“古书”。隶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在笔画方面,它改篆书的圆转为方折;在结体方面,其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相传为秦时小吏程邈所创,实际起源于战国,而程邈为这一书体的整理与定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篆书相比,隶书的字形结构趋于简化,书写方式更为便捷。东汉时期普遍使用隶书,使这一书体的发展达到顶峰。魏晋时期也称隶书为“楷书”“正书”,实为似隶而体势多波磔的“八分”。
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
(这时秦始皇焚烧经书,废除过去的典籍,大规模征发官吏、士卒去服劳役、守边疆,使得官府、牢狱的事务非常繁多,于是产生了隶书,目的是书写简易便捷。)
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汉因行之,独符、印玺、幡(fān)信、题署用篆。隶书者,篆之捷也。
(秦代使用篆书,由于奏报的事务繁多,篆书非常难写,于是命令隶人帮助抄写文书,故称之为隶书。汉代沿用这一书体,唯独兵符、玺印、作符节的旗帜以及匾额、楹柱等上面所题的字还使用篆书书写。隶书,是篆书的便捷书写。)
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特殊书体。又称“鸟虫书”“鸟虫篆”。是篆书的一种变体。因其形态取象于鸟虫之形,故得名。虫书大多铸造或镌刻在兵器、钟鼎上,如湖北宜昌附近出土的越王勾践剑,上面的八字铭文就是鸟虫书。秦…
汉字发展演变中的一种书体。与“小篆”相对。有广狭两方面含义:狭义专指籀文(先秦刻石书体),以战国时的秦国石鼓文为其典型代表,其特点是笔画凝重,构形多重叠,比金文更为规范、严正;广义指“书同文”之前包括金…
由大篆改造而成的一种字体。秦始皇(前259-前210)统一中国后,令丞相李斯(?-前208)等对大篆进行简化,将小篆颁布为官定标准字体。小篆使用圆润整齐的线条,减少了异体字,便于书写和认读,汉代为隶书所取代。小篆…
汉字发展演变中的一种书体。亦称“正书”“真书”“正楷”。为了减少汉隶的波磔流转,端正草书的散漫无则,方便书写和辨识,书家在隶书的基础上更趋简化,横平竖直,逐渐演化出楷书。楷书笔画平整,结体方正,富有法度…
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书法艺术形态。它保留了隶书的基本结构,以自然连笔、书写流畅便捷、容易辨识为主要特征。一般认为行书起源于东汉刘德升,盛行于魏晋。行书有“行进”和“行云流水”的意思,它没有固定的形态…
汉字发展演变中的一种书体。按发展历程可分为草隶、章草、今草、狂草等阶段。它始于汉代,主要是为了书写便捷,提高效率,当时通行的是草隶,后书家损益笔法,逐渐发展为章草。传至汉末,相传张芝(?—约192?)摆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