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库

TERMBASES

分类:
专辑:第七辑 | 学科:文艺

草书(

汉字发展演变中的一种书体。按发展历程可为草隶、章草、今草、狂草等阶段。它始于汉代,主要是为了书写便捷,提高效率,当通行的是草隶,后书家损益笔,逐渐发展为章草。传至汉末,相传张芝(?—约192?)摆脱了章草中所保留的隶书形迹,上下字之间的笔牵连相通,并省减偏旁、相互假借,形为今草(即今天俗称的草书)。发展到唐代,张旭、怀素(725-785,一说737-799)等草书大家相继产,他们抒发性情、解放怀抱,将草书写得更为自由纵放,笔绵延环绕,章跌宕起伏,结字大胆奇诡,形态变化多端,为“狂草”。后又称狂草为“大草”,称今草为“小草”。

引例
1

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从前张旭善于写草书,无心于其他技艺。遇有欣喜、愤怒、窘迫、困穷,忧伤、悲愤、愉悦、怨恨、思慕、大醉、无聊、不平等,每有心动,都会通过草书发泄出来。)

引例
2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自不,诟其侄曰:“胡不早问?致予忘之!” (张[商英]丞相喜欢写草书,但是很不精通。当都讥笑他,他却不以为意。一天,他忽然得到佳句,赶忙索要笔墨奋笔疾书,写了满纸,字迹飞凤舞。他让侄儿把诗句抄录出来。侄儿抄到笔画怪异的地方,感到疑惑,便停下笔来,拿着丞相所写的字向他询问是什么字。张丞相复辨认了很久,也没认出来自己写的是什么字,于是就责骂侄儿说:“你怎么不早一点儿问我,以致我也忘了写的是什么!)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