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仁爱之心的为政方式。由孟子(前372 ?— 前289)提出。孟子认为,每个人天生都具有仁爱之心。但仁爱之心需要不断扩充,才能成就现实的仁德。执政者应该不断扩充自己的仁爱之心,并以此心照顾治下的百姓,为百姓提供生活所需的物质条件以及良好的社会秩序。基于这种仁爱之心的政治治理即是“仁政”。为政者如果能够推行“仁政”,则可以实现民心的归附与国家的强盛。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说:“人都有恻隐之心。以前的君王有恻隐之心,就有了基于恻隐之心的政治。以恻隐之心,实施恻隐他人的政治,治理天下可以像在掌上运转小物件一样。”)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wàng)。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òu),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tǐng)以挞(tà)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回答说:“有方圆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顺。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慎用刑罚,减少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使年壮男子能有空余时间修养自己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为人尽心、待人诚信的品德,在家能侍奉父母兄长,出门能侍奉尊长上级,这样即使他们拿着加工的木棒也能抗击装备精良的秦、楚军队了。”)
仁爱民众;爱护百姓。它不仅是治国者应该具有的对百姓的一种情怀, 而且是治国理政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古人认为,治国者应该通过具体的政策、措施,使民众获利,安居乐业,免受痛苦和无端侵害。这也是治国者获得民众…
主要有两种用法:其一,指治理国家所施行的一切措施。“政”指统治者规定的法令、制度、秩序;“治”指对百姓的管理、治理,是“政”的具体实施。其二,指国家治理达到稳定良好的状态,即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天下太平…
爱护百姓的国家才真正强大。治国者制定、推行政策措施只有顺应民心、代表百姓的根本利益,才会获得百姓的信任和拥护,也才能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它是由“爱民”理念衍生的新命题——爱民是国力强盛的根本动因…
仁者对他人充满仁爱之心。“仁者”即有仁德的人,是有大智大勇、德行完满、关爱他人、有人格魅力和感召力的人。“仁”在孔子(前551—前479)那里是最高的道德范畴和境界,以“爱人”为基本规定,意思是“仁”从孝父母…
仁爱百姓,爱惜万物。这里的“物”泛指一切禽兽草木,而“爱”意思是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它是孟子(前372?—前289)提出的一种思想。孟子认为,人类对待自己亲人的态度是亲爱,对待百姓的态度是仁爱,对待动植物的态…
具有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仁者”指具有“仁德”的君主或施行仁政的国家。“仁德”在政治层面表现为“仁政” ,以仁爱作为施政的依据和出发点,善待民众,慎用刑罚,减轻赋税,最大限度地惠及百姓。如此才能赢得…
以道德原则执掌国政,治理国家。孔子(前551—前479)在西周统治者一向秉承的“明德慎罚”的基础上提出了为后世儒家所遵循的“德政”理念。“德政”与“威刑”相对。“为政以德”并非不要刑法,而是突出强调道德对政治…
“政”就是“正”的意思。“政”即政治、治理国家;“正”即坚持原则,端正品行,处事公正。“政者正也”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为政者在施政层面应坚持原则、端正品行、处事公正;二是在道德层面强调为政者应严格要求自己…
政事通达,人民和顺。“政通”即国家政策、法令等能够全面贯彻落实,政治事务运转顺畅有效;“人和”即人人各得其宜,上下一心,团结融洽。作为良好的治理状态,它与“国泰民安”义近,但更强调人的因素,并凸显“政通…
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语出《礼记·檀弓下》。孔子(前551—前479)路过泰山脚下,有位妇女在墓前痛哭,孔子派子路(前542—前480)上前询问,得知当地虎患严重,她的三位亲人皆被老虎咬死,她却因这里没…
念念不忘百姓的疾苦。儒家认为,为官理政的目的,在于使百姓安居乐业,为政者要时时心怀“忧思”,即以百姓的疾苦为忧,想办法使百姓免于疾苦。它体现了儒家“仁政”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仁人志士经世济民的担当…
国内没有对政权心怀怨恨的民众,这样的国才叫作强国。这是法家关于“强国”的界说。法家虽然务实,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但并不仅以硬实力衡量国家是否强大,而是以软实力来诠释国家的强大,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是百姓对政…